別讓下一代在仇恨對立中長大

新北市板橋高中即將上任的校長劉淑芬,尚未報到便遭學生高掛布條抗議,內容包括「淑芬若獨裁,就滾出校園」等語,引發社會熱議。事件源於劉校長在原校推動手機禁令,引發部分學生不滿;然而板中學生對這位校長的認識多止於耳聞,未經實際接觸或溝通便做出激烈反應,以布條與標語貼上「獨裁」、「打壓學權」等標籤。這種尚未理性辯論便先情緒動員的模式,難免令人聯想到當前政治風氣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現在動輒看到政黨鬥爭,彼此拒絕溝通與協商,經常以布條、標語等訴諸情緒動員、挑撥民眾情感,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是否也學會了以情緒性語言與行動表達意見?
近來台灣時常陷於政治入侵校園爭議,如各校學生會長以極少的票數當選,當選後以學生會長名義積極參與特定政黨活動。各地的大罷免,有罷免攤位直接設於大學校園,更是政黨直接侵入校園的證據。如此強烈而模仿成年人政治表達訴求的激烈方式,在高中校園仍屬罕見;但當模仿與動員成為主流,高中生即可能成為政治對立的延伸。
學生是容易被鼓動的群體。一九三五年,中共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反對國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成功號召學生遊行,為中共的生存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再者,文革期間,紅衛兵給老師們「戴帽子」殘酷批鬥,故有北京師大附女中的校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卞仲耘被學生活活打死的慘烈案例。
這些教育體系中的悲劇或許「危言聳聽」,但風起於青萍之末,不可不慎。
教育,不是放任,是「教」與「管」的平衡。在學生尚未具備完整的判斷力與知識時,師長的角色應是指引與陪伴,而非被無限上綱為壓迫與威權;若情緒化操作繼續擴大,不只教學受影響,家庭教育、社會信任也將一併瓦解。
回到家庭,這些掛起標語、發起抗爭的高中生,他們的父母是否知情?是否同意這樣的表達方式?若這樣的邏輯可以無限延伸,當孩子不滿父母教養時是否也能舉布條反對?或以「打壓我的選擇自由」為由,拒絕所有規範與約束?
從國家的政治氛圍、社會的整體態度、學校的教育角色與家庭的教養功能觀之,不禁要問,社會信任的基礎是否正在鬆動?政治人物面對校園爭議時,更應謹慎節制,避免見獵心喜、輕率介入。試想,若事件中的學生是你的孩子,是否願意看到孩子在未經完整理解與判斷的情況下,即捲入激烈的對立中?
若想改善當前的社會氛圍,教育無疑是最關鍵的起點。唯有守住教育的中立與理性,才能避免政治過度介入,下一代才能在穩定有序的環境中成長。若任由教育掛勾政治,結果必將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危機,甚至是根本性的失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