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基隆5歲童臉大量出血疑遭虐送醫不治 父行凶逃逸被逮

詐騙繳犯罪所得可減刑 外界憂打詐變打折

聯合報社論/小政府大野心,台灣民主陷入自我打結

賴清德總統上任近1年,以「反中抗中」的意識形態為經。圖為賴總統日前出席「2025生策年會」。 圖/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上任近1年,以「反中抗中」的意識形態為經。圖為賴總統日前出席「2025生策年會」。 圖/總統府提供

賴總統就職一周年,回顧賴政府的所作所為,「乏善可陳」已不足以形容,「亂上加亂」才更貼切。主要原因,是賴清德民進黨缺乏「服輸」及「謙卑」的民主素養,雖是「雙少數」也要橫柴入灶,甚至採取不正當手段進行一黨專政。如果賴政府不調整,未來三年亂局將更加劇烈,人民的日子也就更難過。

去年大選結果,蔡政府任內八年的完全執政被打破,賴總統僅以四成的相對多數當選,立法院更拱手讓出第一大黨的地位。在民意基礎薄弱下,賴總統原應採取較柔軟謙卑的態度,以求政局的平穩及較順遂的運作;亦即,賴清德即使不尋求和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至少在決策必須更向中間靠攏,以爭取未投票給他的那六成民意的支持。遺憾的是,賴總統既不願組聯合內閣,亦不走中間路線,卻堅持「整碗端走」,絲毫不留政黨合作的空間。不僅如此,他在黨內的用人,也是「唯賴是用」,極力排擠其他派系。這是賴政府上任後的第一項重大錯誤,此舉也注定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朝野將無可避免地陷於對抗。

陳水扁時代其實也是少數執政,但賴清德的專斷跋扈,卻遠遠有過之而無不及。陳水扁時代,首任閣揆晉用了藍營出身的唐飛,內閣亦納入多位跨黨派人士,至少在形式上表現「和解」的態度。遇到法案或預算與在野黨不同調時,多半還願尊重「朝小野大」格局,放低姿態溝通;溝通不成,才會上演朝野對決。

但賴政府不一樣,一上任即對在野黨展現高姿態,決意以「政治對抗」作為執政武器。這是賴政府的第二個錯誤。在硬槓心態下,不僅視在野黨的國會過半如無物,更屢屢「當家鬧事」在國會上演原本在野少數才會採取的杯葛與衝突。如此,民進黨成功塑造了「國會亂象」,卻也凸顯了它的民主精神匱乏,終使朝野對立到難再有妥協空間。

賴政府敢在少數執政下專斷獨行,主要是蔡政府八年的完全執政,使民進黨對司法、輿論及各項社會資源的掌控鋪天蓋地,已完全忘記謙卑為何物。在國會對抗失敗後,賴政府的策略修正為「四合一」的動員,以「反中抗中」的意識形態為經,以大法官的釋憲及司法檢調的迫害為緯,再利用無孔不入的行政濫權,佐以媒體優勢及側翼助攻,讓「綠色執政」在缺乏民主正當性下削弱在野的力量。濫用體制的旁門左道,是賴政府犯下的第三個錯誤。

若止步於此,政府運作頂多也只是因朝野衝突寸步難行;但賴清德不以此為足,更進一步發動了大罷免,意圖藉罷免的低門檻使民進黨重回完全執政的地位。罷免雖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但發動如此大規模的罷免全面否定選舉結果,卻是全球民主國家所僅見。這種粗暴的作法,形同是對民主選舉的劫掠,絕對是台灣民主政治之恥。

賴政府利用各種不當手段打擊政敵的作法,也拓展到人民身上。民進黨藉由反中、抗中、國安等理由整肅及分化族群,在蔡政府即時有所聞,賴政府則更無所不用其極。一年來,民進黨將在野黨和異議者視為「民主之敵」、「中共在地協力者」,全力打擊。但如此一來,民進黨不啻證明,自己才是民主鞏固的最大敵人。賴政府只花了一年時間,就讓台灣積累了數十年的民主成就,變成隨時可能倒塌的紙牌屋。

民主政治的精神無他,服從多數、尊重法治、良性溝通而已。一個把權力看得比民主還高的政府,不可能造福人民,只會在濫權中使台灣陷入自我打結。(系列三)

側翼 反中 大罷免 抗中 朝小野大 民進黨 濫權 社論 賴清德

延伸閱讀

賴總統再談盼與習近平共進晚餐 陸國台辦:癡人說夢

賴清德喊話打造「非紅供應鏈」!網開酸幹話王:川普都跟中國和解了

「核三廠不可能直接延役」 賴清德:使用新核能要符合3前提

鄭英耀禁止台生赴陸交流 馬辦轟下台:違反賴清德政策

相關新聞

聯合報社論/小政府大野心,台灣民主陷入自我打結

賴總統就職一周年,回顧賴政府的所作所為,「乏善可陳」已不足以形容,「亂上加亂」才更貼切。主要原因,是賴清德和民進黨缺乏「服輸」及「謙卑」的民主素養,雖是「雙少數」也要橫柴入灶,甚至採取不正當手段進行一黨專政。如果賴政府不調整,未來三年亂局將更加劇烈,人民的日子也就更難過。

聯合報黑白集/不愧是川建國同志

美國總統川普點評美中貿易談判,提到如果中國大陸全面開放市場,將非常有利於統一與和平。川普脫口統一,綠營瞬間崩潰。總統府急著引述美國國務院說法澄清,指川普發言是說明美中貿易關係,無涉台灣。

經濟日報社論/認清川普「吃硬不吃軟」的談判策略

自從川普4月初發動全球關稅戰後,中美雙方不斷疊加報復性的稅率特別引人矚目;中國大陸被美國課以145%關稅後貿易停頓,讓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