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對川普談和平統一掉以輕心

川普派出談判代表赴日內瓦拿下勝利果實,幕僚稱「震撼與威懾」是他的致勝策略。路透
川普派出談判代表赴日內瓦拿下勝利果實,幕僚稱「震撼與威懾」是他的致勝策略。路透

美國與中共當局的日內瓦談判結束後,川普在白宮記者會稱過程順利,雙方都得益,「對統一與和平也非常有利」。民進黨政府對此過於「料敵從嚴」(一廂情願地排除很多潛在因素),最好重新檢視事件本身,並「料敵從寬」。

民進黨政府根據美國官方回應說,美陸貿易談判沒有觸及台灣相關議題;就像民進黨政府也說,我國最近與美國的經貿談判並未觸及新台幣匯率議題。但看到前陣子新台幣匯率陡升,幅度居東亞之冠,以及南韓央行總裁稱美國與東亞數國談到匯率問題,試問那句話有多少人會相信?

川普為何會在談及經貿協商時提到(兩岸)「統一與和平」?比較可能的解釋是,他在聽取幕僚簡報時,知道中國大陸官員要求美國支持和平統一,無論他不小心脫口而出或心裡覺得可行,他就是說了那句話。

民進黨政府應知,習近平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兼外交部長王毅分別說過美國應支持兩岸和平統一,所以陸方官員若把這個當成談判的政治條件,不令人意外。不過,如果研判為真,美方在場官員的回應仍不得而知。

民進黨政府顯然相信美國務院和在台協會「無涉台灣」的公開說法,亦即選擇淡化川普的話。有趣的是,拜登執政時曾至少四次說出會防衛或用兵介入台灣,每次其下官員均會表示「一中」等相關政策未變,但當時許多綠營人士寧願選擇相信拜登,卻忽視行政官員的澄清。基於自己的喜好去偏視、偏聽,就容易「料敵從嚴」。

另外,民進黨政府應記得,二○一七年三月,川普的首位國務卿提勒森訪問北京,令人意外地全盤接受中共當局自二○一二年便想推銷給美方、但美方尚未接受的「新型大國關係」;除了沒提專有名詞,「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主要內涵全自他口中托出。時任代理亞太助卿董雲裳則在說明一中政策時略過「六項保證」,並稱與北京「今後的對話不是問題」。當時陸委會略為緊張地對美喊話,希望後者信守台灣關係法、履行對台承諾,台灣不應成為利益交換的籌碼。

這是當時川普質疑一中政策、批評中共當局操控貨幣、聲稱對陸方產品課徵高關稅後的政策大轉彎,而且在同年四月,川普與習近平便於川普在佛羅里達的海湖莊園會談。這也跟最近川普從重砲批陸到釋出彈性,最後各退一步、順利簽署聯合聲明,且有意無意提到和平統一、幾天後可能會與習通話,頗為類似。

後來雙方談判起伏,大小摩擦不斷,加上新冠疫情爆發,川普認為中共當局是始作俑者,又不願積極履行第一階段協議,致使他施政不利,因此不在對台政策再做妥協。如果那時蔡英文的國安團隊「料敵從嚴」,認為問題不大,又沒有後面對其有利的情勢變遷,很難想像會給國家尊嚴和利益帶來多少傷害。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川普橫空出世般地提到「對統一與和平也非常有利」,民進黨政府卻輕描淡寫帶過,實在無法讓人放心、相信事情如此簡單。為了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民的安居樂業,真心希望見到一個具高度戰略警覺,而且敢從對人民有利的角度,與美國溝通協商的中央行政團隊。

延伸閱讀

將談石油、戰鬥機?外媒曝川普「中東行」著眼重大商業協議

川普中東行「首訪沙烏地」 亞馬遜、谷歌商界領袖全出席

總統府否認川普拋統一說 林沛祥批:根本「掩耳盜鈴」

台積電(2330)「晶圓主權」赴美投資太早出?川普關稅貿易戰…台灣還有什麼牌

相關新聞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中美貿易大戰的三體問題

中美貿易戰在川普政府時期升級為全球關稅混戰,其複雜性令人聯想到天文學中的「三體問題」。當美國、中國與受波及的第三國形成動...

漢人變「其餘」 誰在撕裂族群

當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將原「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占總人口九十六點四%」,改成「其餘人口占九十六點二%...

抗中跪美過頭 賴陷危機不自知

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筆者相當感慨,覺得賴總統嘴巴抗中、跪美拜日的舉動,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

從刑責到監督機制 兒童保護體系急待大體檢

剴剴案於昨日宣判,這起案件所引爆的社會怒火,近年罕見。這起事件不只是單純的刑事案件,更是對兒童保護體系信任的崩潰。事後,...

剴剴案 映射社福委外風險

引發社會集體震怒的「剴剴案」昨日宣判,保母劉彩萱遭判無期徒刑,胞妹劉若琳判刑十八年。這起悲劇揭開了台灣在弱勢兒童保護體系...

妥協得不到尊重…美暴徵關稅 我進退失據

川普一系列高關稅措施損人不利己,再度證實貿易戰與關稅戰沒有贏家,調降關稅勢在必行。川普係瞄準中國及其全球產業鏈,美中關稅...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