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中美貿易大戰的三體問題

在三體系統中,即使掌握三個天體的初始位置,其未來某一時刻的位置仍無法精確計算。這種行為稱為「混沌」,即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性。兩個起點稍有不同的系統,最終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這一科學概念源自牛頓力學,卻因數學上的無解特性成為跨領域隱喻,深刻映照現實世界中無法完全掌控與預測的複雜性,並凸顯國際關係的非線性本質。
三體問題的核心,在於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性。這種混沌現象與貿易戰的演變驚人相似。一項關稅政策的微調,可能引發供應鏈遷移、匯率波動或外交衝突等連鎖反應。例如,美國對中國鋼鋁課稅,間接促使東南亞國家成為替代產能基地,卻也因產能過剩反噬全球市場。這種非線性效應,讓人聯想到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對「永恆回歸」的辯證:變化與循環交織,打破線性時間觀,突顯歷史進程中隱含的反覆與突變。
由尼采的辯證延伸,三體問題的無解性挑戰了人類對「控制」的幻覺。若宇宙遵循嚴格的因果律,那麼貿易戰的結局是否早已由初始條件決定?《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提供了和尼采辯證的相同視角:當簡單二元對立(如美中博弈)中加入第三變量(如歐盟或WTO),系統便湧現出創造性與破壞性並存的混沌。這種超越傳統零和思維的觀點,提醒決策者正視「不確定性」是系統本身的基本特性。
社會系統同樣體現三體困境。以婚姻為例,一夫一妻制是一個簡單且相對穩定的二元系統。然而,一旦第三者介入,婚姻便成為一個不穩定的三體系統,充滿變數與不確定性,讓婚姻專家有大展身手的空間。類似地,若將川普的關稅戰視為一場「跨國企業收購」,則美國(收購方)、中國(競爭方)與第三國(標的方)之間的互動,在動態談判中只能獲得暫時均衡,而無法絕對控制。
三體問題最深刻的啟示在於:面對複雜系統,與其執著於預測,不如培養「韌性」。無論是貿易戰或國際合作,接納混沌,設計容錯機制(如多元供應鏈),遠比固守僵化秩序來得現實而有效。這正是尼采「永恆回歸」以及老子「道法自然」在當代的詮釋:在變動中尋找隱藏的和諧。(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