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找車位神器」3秒搜出停車格!5縣市可用 駕駛實測嘆:相見恨晚

2台灣人在韓非法拍攝軍機被捕 韓媒曝「3度擅闖管制區」

托育改革 要從源頭治本

「剴剴案」引發全台社會震驚與廣泛關注,一群關心兒童與少年權益的家長與民眾昨天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終結兒虐・陪你長大」護兒集會。記者葉信菉/攝影
「剴剴案」引發全台社會震驚與廣泛關注,一群關心兒童與少年權益的家長與民眾昨天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終結兒虐・陪你長大」護兒集會。記者葉信菉/攝影

剴剴案引爆社會集體怒火,昨天大批民眾走上凱道,呼籲別再讓兒虐悲劇重演。剴剴在居家保母手中遭虐致死,令人心碎。社會對幼兒照顧安全的憂慮可以理解,但也必須冷靜思考:改革不能變成獵巫,更不能讓依法營運、日夜堅守現場的托嬰中心成為代罪羔羊。像近期行政院拍板通過《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要求托嬰中心全面將監視器畫面即時上傳至雲端。此舉雖以「強化安全」為名,卻可能衍生更深層的問題。

首先必須釐清,剴剴案發生場域是居家托育體系,而非托嬰中心。過去五年,社會各界屢次呼籲強化居托的訪視與督導,但制度回應緩慢,最終釀成悲劇。如今卻因社會情緒高漲,將焦點轉向已設監視、依法設置的托嬰中心,令人錯愕。

目前全台合法托嬰中心皆已依規設置監視系統,畫面保留卅天供主管機關與家長查閱。若再強制上傳至單一雲端平台,恐將造成三重風險:

一,資安與隱私風險加劇。孩子換尿布、如廁、更衣時若畫面外洩,誰能保證這些畫面不會因雲端系統漏洞而被駭、被流出?若數年後當事人發現自己的身體影像在網路上流傳,又該由誰負責?

二,現場托育人員遭受無止境檢視與誤解。托育現場瞬息萬變,影像往往無法完整呈現脈絡。輕輕扶住孩子肩膀、制止推擠,都可能在鏡頭下被誤解為「不當對待」。這樣的環境下,專業人員將長期承受高度壓力,甚至不敢與孩子有溫柔接觸。

三,營運與技術成本沉重。即時串流、雲端備份、資安維護成本高昂,對中小型機構無異於雪上加霜。政策若無相對應補助或差異化處理,只會讓「守法者」首當其衝。

更令人遺憾的是,剴剴案進入司法審理後,輿論發現:曾任案件外聘督導者,正是現任立委、社工界資深人士。她曾參與各類評鑑、課程、訓練規畫,卻在事發後頻頻指責地方政府,對自己應負的制度責任輕描淡寫。部分第一線社工與托育人員已在社群平台表達強烈不滿,質疑其長年擁有體制話語權,如今卻試圖甩鍋卸責,難道這也是「做對了」?

制度若只懲罰現場,卻不追究政策設計與監管斷層,這樣的改革永遠無法治本。當托育工作者看見現場辛勞被輕視、專業被質疑、制度失能卻無人承擔責任,最終只會選擇離開,讓整體照顧品質持續惡化。

願意留在托嬰中心現場的托育人員,靠的是信念、熱情與對孩子的愛心。若連最基本的信任與尊嚴都守不住,這份工作還能靠什麼撐下去?改革必須做對方向,在此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落實分級分類管理原則,針對風險不同的托育類型,擬定差異化政策。

第二,追究制度源頭責任,釐清監督單位在剴剴案中的角色與作為,勿將責任推給基層與現場。

第三,重建專業對話,傾聽現場聲音,讓政策制定者與第一線從業人員有實質對話機制。

托育現場不該成為情緒宣洩的出口,政府不能用制度上的失靈,去懲罰仍在堅守崗位、盡責照顧孩子的人。我們要的是安全的托育環境,不是政治操作下的新監控體系。

剴剴案 托嬰 托育

延伸閱讀

《原子》創作精靈「LCY呂植宇」紀念握手會 性感舞姿引爆現場氣氛

屏東第8家公設托嬰中心開幕 3年內預計再增18家

打造友善育兒環境 嘉縣投入6300萬興設布袋公托

防虐兒托嬰中心「借殼上市」 衛福部研議助辨識

相關新聞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

(續昨日)再談蔣萬安。他說:「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關於「要飯說」的正解

身兼嘻哈歌手及民進黨立委助理楊舒雅的「合法要飯說」引起網路社會的炎上,凸顯了某些藝術創作者已習於接受政府補助,怯於面對市...

尊重國會自律 憲法法庭切勿淪為政治角力工具

「憲法訴訟法釋憲說明會」今日登場,該案係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聲請,主張修法程序「違憲」,請求暫時處分並凍結新法施行。然而,從...

從印巴空戰看解放軍實力

近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空戰,此為俄烏戰後國際上重大的軍事衝突。雙方目前並未爆發大規模的地面部隊交鋒,但都動員了先進的空中...

賴否認「脫中入北」 美國是影武者?

近日,賴清德總統一反常態否認「脫中入北」,強調與對岸是比鄰而居且經貿關係密切,既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自然也包括大陸...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上) 誰家的中華民國神主牌

兩岸問題或台灣問題,就是「中華民國vs.台獨/中華民國or台獨」的問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