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市公車衝撞行人庇護島 整車「大彈跳」嚇壞路人…2乘客送醫

強降雨襲擊!鐵公路和仁至崇德將搶通 花蓮「1村」明上午停班課

整理包/輝達總部確定!北士科T17、T18在哪?「只租不賣」神秘地主又是誰?

【歷史散文】徐望雲/岳飛留下的問題:是媽媽刺的字?〈滿江紅〉真是偽作?

岳飛為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忠君愛國的形象深植人心。(圖/取自維基)
岳飛為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忠君愛國的形象深植人心。(圖/取自維基)

岳飛一生的豐功偉業,對照他生前遭秦檜等人誣陷而被宋高宗賜死的悲慘際遇,任何人聽了都會慨嘆。

在他被殺多年後,宋孝宗為其平反,追諡武穆,後被追贈太師,宋寧宗更封他為「鄂王」(註1),後世多稱呼他岳武穆、武穆王,甚至為他立廟(例如杭州就有岳王廟),將其神格化。也就是因此,岳飛一生經歷的事,彷彿也成了華人的「共同記憶」了。

歷史上這樣的人,往往也會因正史的記載和稗官野史的穿鑿附會,讓他某些事蹟,或被誇大、或被扭曲,甚至被誤會。

岳飛一生就有兩件事蹟,一直或曾經,被學者打上問號看待,第一件就是他的母親是否真的為他在背上刺了「盡忠報國」(註2)。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宋高宗賜岳飛手敕〉卷。(圖/取自維基)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宋高宗賜岳飛手敕〉卷。(圖/取自維基)

▋刺字之謎

據說岳飛從軍前,他媽媽叫他把衣服脫了,拿起針和筆,在他的背上刺了「盡忠報國」,鼓勵他為國家犧牲,因此,「岳母刺字」成了古往今來,忠孝兩全的典型。

這件事,得分兩個層次來講,首先,他身上有沒有刺字。

這個答案比較肯定:有!

元朝丞相脫脫編寫的《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岳飛傳》提到:

(秦)檜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使者至,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秦檜派人去抓捕岳飛(父子),使者找到岳飛後,岳飛知道秦檜要抓他,就大笑說「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然後有個叫何鑄的人去審問他,岳飛脫了衣服,讓何鑄看他的背,有「盡忠報國」四個字,每個字都穿透了皮膚。

但《宋史》沒有提岳飛背上的字是誰刺的。於是就來到問題的第二個層次:是誰刺的?

事實上,在《宋史》之後,就沒有人再提岳飛背上的刺字,甚至之前在宋人的筆記和野史都沒有記載,連岳飛的孫子岳珂(岳飛第三子岳霖的兒子)所著的《金陀粹編》也沒有記錄。

「岳母刺字」說法最早見於《唐門岳氏宗譜》,也算是岳飛的家譜,修於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它把岳飛列入「一世祖」,並指出「靖康初,岳飛始見宋高宗;母涅其背『盡忠報國』」,這個「涅」就是刺字或紋身的意思。

不過,要知道,岳飛是在1142年除夕夜被殺,到《唐門岳氏宗譜》修成的1382年,中間隔了整整二百四十年,沒人提過「岳母刺字」。

而這份家譜也是在《宋史》於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完成之後近四十年,才突然冒出並記載了「岳母刺字」這事。我的初步判斷是,岳家宗族見《宋史》提到岳飛背上有「盡忠報國」四字,為了光宗耀祖,凸顯岳母的深明大義和岳飛的「孝順」,便給《宋史》那「盡忠報國」四個字加油添醋。

事實上,「岳母刺字」除了《唐門岳氏宗譜》,在外面沒有人提,例如,明憲宗成化年間流傳的《精忠記》(作者姚茂良),也僅提及岳飛背上有「赤心救國」字樣。

嘉靖三十一(1552年)熊大木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又名《武穆精忠傳》、《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武穆王演義》等)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並勉勵大家要勤勞刻苦,於是請工匠在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

看吧!即使是野史小說,也沒提那四個字是岳飛媽媽刺的。看來,自1382年岳家宗譜上提到岳母刺字的事之後,彷彿就是岳姓宗族自家說說,然後再慢慢傳出來(或明末或清初),久而久之,就被「有心人」拿來作為媽媽教兒子要一心報國的「教忠教孝」的樣板了。

▋多半請他人刺字

既然確定有刺字,《宋史》只是沒提是誰刺的,那麼岳飛媽媽有沒有可能刺這四個字呢?

我個人認為,基本不可能。

首先,岳飛母親(據說是姚氏)在正史上並未記載,但相信是普通婦女甚至農家婦女的可能性較大,在宋朝那個時代,別說普通人家,即使官宦人家的小姐,受教育機會都不大,因此,合理推論,岳母不大可能識字,頂多粗識幾個大字。「盡忠報國」四字中,除了那個「忠」字比較好寫之外,其他三個字,都是筆畫較多,理論上,岳母會寫的可能性很小。(當然你也可以拗說,是岳飛先寫好,再讓媽媽照著刺字。)

再者,紋身刺青,本就是個技術活,沒有學個一年兩年是做不好的。如果岳母沒這方面的專業,刺出來的字歪七扭八,還讓兒子白痛了一場,就省了吧。

關於技術活,我看到網路上有支持岳母刺字的人說,在宋朝,刺字並非技術活……云云,事實上,至少從唐朝起,刺字就是技術活了。

唐朝詩人段成式寫的《酉陽雜俎》一書,有一篇章叫〈黥〉,裡面就講了一些刺字紋身的故事,有的相當高雅。

隨舉書中一例吧。有個叫葛清的人,超喜愛白居易的作品,他在自己身上紋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意,甚至能反手指著背部某一處的畫,畫的是哪一句詩。

段成式親自去看了,看見紋著一個人在菊花叢裡端著杯子,葛清說,那指的是元稹的詩句,「不是此花偏愛菊」。

可見得早在宋朝之前的唐朝,刺字紋身就是一門學問了,唐朝都能刺畫,到了宋朝,只有可能更精進,不是人人拿起針來都能刺的,不管是圖畫或詩句,都很不容易,岳母沒有三兩三,恐怕沒有這個勇氣拿自己兒子來亂刺,留下「滿背血紅」(不是〈滿江紅〉)。

如果要我猜的話,我是比較傾向於岳飛找了人,有可能是專業的紋身師,或者他麾下懂刺青的軍人所刺,以此來表達他的忠心,但被宗譜誇張成是他媽媽刺的,來表彰(岳家)母子都是愛國之人。

▋〈滿江紅〉的作者之疑

第二件打問號的事蹟是,岳飛究竟是不是〈滿江紅〉的作者。

兩岸中學生多半讀過〈滿江紅〉這闋詞: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如果你查維基百科,會看到這一段話:「此詞是否為岳飛作,未有定論。一說為明人假借岳飛之名而作。亦有不少人如余嘉錫和夏承燾等懷疑作者另有其人……而宋遼金史專家鄧廣銘與王曾瑜等則考據岳飛確有作〈滿江紅〉。」

濃縮成一句話就是,這闋詞是否岳飛所作,存疑。

主要的理由,我們以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中的說法為例,他直指〈滿江紅〉是明朝人偽作,這闋詞最早是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書寫在岳廟詞碑上後,才出現在江湖。

到了嘉靖年間。大學士徐階寫了一本《岳武穆遺文》,書中也提到趙寬的事。然而怪的是,如果這闋詞好棒棒,那麼從岳飛蒙冤被殺到明朝弘治年間大約三百六十年內,怎麼會沒有宋、元文人記載或評論這闋詞?

最重要的是,連岳珂的《金陀粹編》都沒有記錄這闋詞,要知道岳珂是岳飛的金孫,如祖父有那麼好的詞,不可能不記錄的。

因此說這闋詞是偽作,理由強得可怕。

1979年,紅學家俞平伯甚至把〈滿江紅〉從自己編輯的《唐宋詞選釋》中刪除,理由就是它的作者「存疑」。

▋出土文物會說話

雖然宋元沒有文人記載或評論〈滿江紅〉,但元人(一說是明初)雜劇《岳飛破虜東窗記》中的第三折中有一段〈女冠子〉的詞值得注意:

怒髮衝冠,丹心貫日,仰天懷抱激烈。功成汗馬,枕戈眠月。殺金酋伏首,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言愁絕,待把山河重整,那時朝金闕。

有沒有注意到,詞中有幾句與現在流傳的〈滿江紅〉「重複」了,而其詞意與〈滿江紅〉也基本一致。

不過,1983年出土的一件文物,站出來當了岳飛的「靠山」。

這一年,在浙江一個叫江山縣(古名須江)的地方,發現了一本古籍《須江郎峰祝氏世譜》,其中「卷十四.詩詞歌賦」中記載了岳飛在1133年贈祝允哲的〈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詞作,及祝氏回贈的詞作〈滿江紅.和岳元帥述懷〉。

先來看看這闋〈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

怒髮衝冠,想當日、身親行列。實能是、南征北戰,軍聲激烈。百里山河歸掌握,一統士卒搗巢穴。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勵臣節。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金城門闕。本欲饑餐胡虜肉,常懷渴飲匈奴血。偕君行、依舊奠家邦,解鬱結。

這闋詞與我們熟知的〈滿江紅〉有三十九字是一樣的。

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偽作,因為宋朝沒有祝允哲這個人。

的確,《宋史》中沒有提到過祝允哲,但不表示沒這人存在(可能其人的成就並不突出),乾隆時期編修的《浙江通志‧卷一二四》就有記載「元符三年(公元1100)庚辰李釡榜」進士中,有「祝允哲,江山人,荊湖制參」。

後經史家找到的資料可以得出一個大概,說明祝允哲的確是岳飛的哥們兒,兩人關係相當鐵。

鐵到什麼地步呢!1126年祝允哲督理江廣糧餉,提督荊襄軍務,1141年岳飛被關進大牢時,祝允哲曾向宋高宗上奏〈乞保良將疏〉,以全家七十口性命擔保,希望朝廷讓岳飛領兵抗金,因而被貶到廣東潮州,途經富陽縣時獲悉岳飛遇害,昏厥於地,數天之後逝世,時年七十三歲,死後葬富陽縣白升山。

可見岳飛與祝允哲是相當麻吉的朋友,才會互贈詩詞,甚至祝允哲光是聽岳飛冤死的消息就跟著昏厥而死(估計也與他年紀大,經不起悲痛信息刺激有關)。

▋作者呼之欲出

不過,回頭去看祝允哲後人傳下來的岳飛〈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與現在的岳飛〈滿江紅〉不太相同,是吧。原作顯得太悲觀(偕君行、依舊奠家邦,解鬱結),今版則豪氣干雲(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祝允哲的回贈詞〈滿江紅.和岳元帥述懷〉,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

仗爾雄威,鼓勁氣、震驚胡羯。披金甲、鷹揚虎奮,耿忠炳節。五國城中迎二帝,雁門關外捉金兀。恨我生、手無縛雞力,徒勞說。

傷往事,心難歇;念異日,情應竭。握神矛,闖入賀蘭山窟。萬世功名歸河漢,半生心志付雲月。望將軍、掃蕩登金鑾,朝天闕。

看出什麼嗎?

別找了,我直接給答案吧。

祝允哲的回贈詞就是要緩解岳飛的鬱悶,所以最後三句「望將軍、掃蕩登金鑾,朝天闕」原意是鼓勵岳飛振作。

現在看到的〈滿江紅〉就是岳飛和祝允哲的作品在民間三百多年的傳述中被「過手」的文人墨客不斷糅合、修改,到了弘治年間的趙寬書寫在詞碑上而成今天的版本。

事實上,岳飛打仗很行,文的不一定在行,他寫的原詞的確不算上品,但祝允哲是讀過書,進士出身,詞品有一定的水準,回贈岳飛的詞作也寫得很高明,因此,後來「好事」的文人就在傳抄時,慢慢將兩闋詞揉在一起了,並能同時展現岳飛的氣節和祝允哲的才華。

比較一下,今天的版本,在詞意傳達的力度上,的確比兩份原作更精緻也更雄偉。

至於為什麼《須江郎峰祝氏世譜》中的岳飛和祝允哲詞作當時沒有在民間流傳,岳珂的《金陀粹編》也沒有收錄?

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在岳飛被殺後,秦檜大興與岳飛有關的「文字獄」,導致大量有關岳飛的文字資料不斷遺失或被銷毀,秦檜還安排他的養子秦熺監修國史,大肆頌揚自己,詆毀岳飛。

可以想像,當時「岳飛」兩字就是個敏感的詞兒,在風聲鶴唳的年代,一般人哪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跟朝廷對賭。

因此,岳飛的原作就一直留在《須江郎峰祝氏世譜》中,沒有人敢抄寫出來刻印發揚,文人最多只敢私下抄寫,並在過手之間為之「潤色」,久而久之,有意無意,或不知不覺……就將兩闋詞糅合成了一闋,最後經趙寬拍板堂而皇之地刻在詞碑上定了案,流傳到今天。

註1:之所以封「鄂王」,是因為岳飛曾鎮守鄂州(今武漢一帶),因此「鄂」字主要象徵他的功績與地緣關係。

註2:我看有學者為岳飛背上的字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吵來吵去。我個人認為,這兩者的意思基本一樣(細部的差別是有,但我不想抬槓),沒什麼好爭的,只是我會以正史的紀錄為準,那就是《宋史》寫的「盡忠報國」。

八千里路雲和月

延伸閱讀

「不是你的男人 不要情意綿綿」 莫言說的?本人出面打假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靂」 莫言:這不是我說的!

尋釁滋事? 重慶男當街燒車砍2路人 還割頸自殘

語文一點通/世上只有媽媽好——歷史上著名的三大母親

相關新聞

【文學超新星】劉子新/五六(上)

如果可以,我並不想在雨季同一個新的人相遇。

【回望歲月】小毛小姐/指甲的事

高中時,與男同學約在速食店討論社團工作分配。他用食指與大拇指抓起薯條塞進嘴裡,他的指甲留得很長,細細的鹽巴粒除了布滿指腹...

軍職夫月薪8萬上繳婆婆!人妻倒貼生活費吃不消:結婚10年都如此

婚後財產分配一般由夫妻共同討論達成共識。一名人妻抱怨,和先生結婚十餘年,對方薪資卻都交給婆婆管,而她拿到的生活費只有三萬五,全家沈重的開銷壓的她喘不過氣,更不能理解的是先生從事軍職,薪水每個月有八萬多每個月卻拿不到一半的錢。

【歷史散文】徐望雲/岳飛留下的問題:是媽媽刺的字?〈滿江紅〉真是偽作?

岳飛一生的豐功偉業,對照他生前遭秦檜等人誣陷而被宋高宗賜死的悲慘際遇,任何人聽了都會慨嘆。

【記憶藏寶圖】劉彥辰/雪季旅行

「要裝雪鏈的話會很麻煩。」她看著窗外的雪況說。結冰的雨刷吃力地刮過擋風玻璃,發出嘰的一聲。我們已經困在奧勒岡22號公路上...

女生個性強勢不受男生歡迎? 網揭真正癥結點

近日,一名女網友在Dcard感情板上提出疑問:「為什麼很多男生不太喜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