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與大陸達成貿易協議?美貿易代表:美中分歧比想像中小

預售屋價格不跌反漲 專家:短期恐陷「有行無市」局面

預售屋廣告示意圖。圖/AI生成 劉孝容
預售屋廣告示意圖。圖/AI生成 劉孝容

今年預售屋市場買氣降溫,前2月成交戶數創下5年同期新低,但房價卻不跌反漲。建商多採「不降價、加配備」策略吸引買方,但專家指出,短期內預售屋恐陷入「有行無市」局面。

信義房屋根據最新實價預售揭露件數指出,今年前2月預售揭露戶數僅7167戶,年減約64%,為近5年同期新低。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房市風向改變與房貸政策收緊,使民眾購買預售屋更保守謹慎。

不過,預售屋市場買氣雖低迷,房價卻未見明顯鬆動。根據591新建案資料統計,六都加新竹縣市預售屋,今年4月平均每坪成交價為新台幣44.5萬元,較央行去年9月啟動第7波房市信用管制措施前的成交均價40.9萬元相比,漲幅為9%。

至於各縣市漲幅均逾5%,漲幅前兩名分別為新北市10.9%、桃園市9.4%;僅台南市漲幅4%,為全台最低。

591新建案新聞課組長林哲緯分析,預售市場買氣雖低迷,但價格抗跌。在建築成本及獲利考量下,多數建商寧可延後推案,也不輕易降價;即便個案讓利,也難撼動整體價格,導致預售價位持續走升,短期內市場恐陷入「有行無市」僵局。

林哲緯指出,現階段國際局勢多變,加上央行未鬆綁房市政策,短期內預售市場買氣將持續冰凍。購屋族若有耐心,仍可在供給量大區域爭取較優的議價空間。

住商不動產企畫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認為,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加上銀行法第72條之2實施,對房地產有冷卻作用;雖預售屋尚未面臨明顯貸款問題,但目前市場預期房價修正在即,許多預售即將交屋的屋主也不乏提前跳車,以破壞價打亂預售案推案節奏。

此外,不少建商面對市況轉冷,選擇「加值不加價」策略搶攻自住客。上曜建設董事長張祐銘表示,現階段購屋主力以自住族為主,上曜以不降價為前提,提升產品配備與格局,強調性價比以吸引買方。

科達建築董事長賴建程說,今年央行持續打炒房,加上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房市休息、房價也會修正,對建商是調整體質的一年。中大型與口碑建商在財務部分會較謹慎,也會延後推案,專注精力在蓋房子上;而區域型口碑建商也會減緩和減量推案。

賴建程分析,今年儘管預售案來客、買氣明顯下滑,特別是房價過去漲幅過大的區域,將面臨修正壓力;到現場看屋者多為自住剛性需求,若建商能推出自住產品格局、建材,以及符合或低於市場的中低總價帶,仍具吸引力。

賴建程建議,自住族可考慮付款較彈性的預售案,特別是在市場冷靜、價格未被炒作的當下,今年下半年可望成為自住剛性買盤入市的有利時機。

房產專家何世昌認為,今年房價處於盤整修正階段,多空拉鋸明顯,大跌機率不高,預估全年房價波動幅度在正負5%間,平均每季正負1.25%。他指出,過去房價多為齊漲齊跌,現階段則呈現區域分歧,反映市場進入盤整期。

他說,央行以限貸政策壓制投資買盤,部分投資客交屋時資金吃緊,轉向低價出售以便回收現金,中古屋市場出現更多議價空間;相比之下,預售市場仍需觀察建商是否願意讓利,或轉而調整產品策略以吸引自住買盤。

建商 房價

延伸閱讀

質疑南鐵東移2.56倍合法 陳佩琪:北市給20「百分比」卻圖利?

八斗子遊艇港亞果遊艇勝出 建商場、旅館可創20億收益

影/預算被刪10位專家無法參加世衛會 陳建仁表示可惜

預算遭刪WHA團員少1/3 陳建仁:助世界力道減少

相關新聞

兩岸靚人物/群核科技董事長黃曉煌 打造空間 AI 解決方案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啟動IPO,準備在港交所上市,在董事長黃曉煌的帶領下,有望成為杭州六小龍中最早衝刺資本市場的...

經濟選書/再現性工作思維 重複做對的事

「那個人每次都能創下驚人的成績。」想必你在公司裡聽過這樣的傳聞。這是因為再現性人才知道,想拿出成果,對的事重複做,錯的事...

點子農場/從 AI 地緣政治 探索數位疆界

今年4月,由台灣和日本藝文界朋友組成的「台日共丸」聯盟,陸續在大阪世博和瀨戶內藝術祭會場裡發表了裝置藝術作品《月亮上的台...

數位行銷/善用人工智慧 找到超級用戶

很多企業做行銷,就像開灑水車,只顧著把廣告撒出去,卻無法預估成效。如今,我們面對的是資訊爆炸與注意力稀缺的現實,行銷人必...

低首付購屋門檻再降…雙北最低25萬起 這案大手筆含車位、家電、精裝修

房市買氣呈「個案表現」,不少新案為衝刺買氣,低首付優惠購屋門檻再降低;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目前不論是預售屋或...

供應鏈大戰、匯率夾殺…台灣製造怎麼賺錢?資深投行家揭市場新財路

最近川普掀起供應鏈大戰,這對製造商而言是個大考驗,因為不知道未來要將生產基地設在哪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