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再現性工作思維 重複做對的事

《基恩斯的再現性工作技術》書封。   大是文化╱提供
《基恩斯的再現性工作技術》書封。 大是文化╱提供

「那個人每次都能創下驚人的成績。」想必你在公司裡聽過這樣的傳聞。這是因為再現性人才知道,想拿出成果,對的事重複做,錯的事別再犯。其實,不論業務、人事、行銷、設計、廣告、品牌管理、商品開發…所有工作都是如此。

舉例來說,業務傳遞商品或服務的價值,促使對方掏錢購買;人事要傳達企業文化或工作魅力,誘使他人來應徵或加入公司;行銷或廣告藉由宣傳商品訊息或魅力,讓顧客產生興趣並消費;設計或商品開發則要配合使用者的需求,製造產品和傳達價值,讓他人使用商品或回購服務。像這樣,以更宏觀的視角觀察工作,就會發現無論哪個職業,其目的在於「傳達價值且促使對方行動」。

為了讓人人都能成為再現性人才,本書分享我進入基恩斯後,一邊從事顧問工程師,一邊學習,接著創業,幫150間公司培訓、諮詢超過一萬人,從接觸到的再現性人才身上所看到的工作思維:

1.關注其他公司「正在實現什麼」,而非「正在做什麼」。

2.留意存在、行動及結果。

3.構思「需求×功能=解決方案」。

4.始終思考「趨勢×需求×技術」。

只要學習並應用,必然持續留下成果。若想提供顧客具有高價值的新商品、企劃,這幾點就是不可或缺的觀念。

有些經營者、商品企劃人員、行銷或銷售人員,經常關注其他公司正在做什麼。可是,一開始就過度在意這一點,無法為公司帶來多大幫助。

我認為,最重要的應是看看其他公司正在「實現」什麼。換句話說,就是留意「競爭對手為什麼(為了什麼)推出這項商品」、「這項商品要解決誰的什麼問題,產生什麼優點和價值」。

假設你的公司是IT企業,打算推出新型雲端基礎業務自動化工具到市場。這時,不能只是單純判斷「因為其他公司推出這個工具,所以我們也要出」、「因為競爭對手正在推類似的產品,我們在這個市場可能不會賣」。重要的是了解這項新工具「能解決什麼企業或部門什麼課題」、「能帶給顧客哪些具體而獨特的價值或功效」。

例如,分析其他公司的商品,或許會發現它具備某種功能,像是能簡化複雜的業務流程,進而提升效率,即使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也能施行等。

或許聽起來像是簡單的差異,但換作是自己的業界,許多人就無法深入分析,最後只說:「每家公司情況不同,所以沒辦法做到差異化,只能壓低價格銷售。」

我們不要這樣做,而是確實掌握其他公司本質上正在實現什麼,進而在不同市場中,提供其他公司無法實現的價值;或者即使在相同市場中,也能做出差異,甚至提供更為優秀的解決方案。

尤其是新商品企劃,掌握本質更是重於一切。要找出是誰有什麼問題、怎麼解決、該提供什麼價值,而不是「其他公司正在做什麼,就模仿」這種表面的觀點。了解這一點之後,就不會輕易說出「競爭對手出了這樣的商品,我們也要做類似的東西」這類的話。

(摘自《基恩斯的再現性工作技術》,大是文化出版)

中小企業 廣告

延伸閱讀

「影后」工具男友躍上大銀幕 牧森公開裸半身秀壯肌

被矇?裝傻?川普常稱「不知道」重要決策

美國公衛署長人選爭議 曝「讓美國再次健康」陣營分歧

被認定國民黨附隨組織!中華救總遭凍結上億財產 提行政訴訟確定輸了

相關新聞

台積電(2330)「晶圓主權」赴美投資太早出?川普關稅貿易戰…台灣還有什麼牌

美國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品徵收的綜合關稅稅率,將從145%大幅下調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也同步從125%降至10%。根據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法,這項協議建立在雙方針對芬太尼供應、經貿脫鉤議

國定假日多5天真的不行?黃崇仁一句話打臉全場:多放3、4天死不了人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修法,未來每年國定假日將增加5天,引發產業界熱議。不過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今(12)日受訪時直言:「產業已經放很多假了,多放3、4天死不了人!」 這番話立刻在PTT引爆討論,不少

預售屋價格不跌反漲 專家:短期恐陷「有行無市」局面

今年預售屋市場買氣降溫,前2月成交戶數創下5年同期新低,但房價卻不跌反漲。建商多採「不降價、加配備」策略吸引買方,但專家...

她社宅候補等4年喊很難抽 另1案「27戶竟12人重複中」!有黑箱作業?住都中心揭流程

台北市房價之高讓人望而卻步,不少人瞄準租金相對低的社會住宅。

供應鏈大戰、匯率夾殺…台灣製造怎麼賺錢?資深投行家揭市場新財路

最近川普掀起供應鏈大戰,這對製造商而言是個大考驗,因為不知道未來要將生產基地設在哪裡。

產業追蹤/台廠攻智慧駕駛加足馬力 布局感知、定位等關鍵技術

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在智慧駕駛、安全輔助、車用電子與人機介面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成為眾多車廠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