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行銷/善用人工智慧 找到超級用戶

很多企業做行銷,就像開灑水車,只顧著把廣告撒出去,卻無法預估成效。如今,我們面對的是資訊爆炸與注意力稀缺的現實,行銷人必須轉型成點穴高手,精準找到能為品牌帶來最大槓桿效益的那群人,也就是超級用戶(Super Users)。

一家企業若能識別並持續經營前10%的高價值用戶,將有機會為品牌帶來超過50%的年度收益。這10%族群,往往並非最常下單的人,而是願意為品牌發聲、傳播、甚至協助產品迭代的關鍵受眾。我們不再僅僅在意成交與否,而是追求深度關係與參與品質。在這樣的行銷格局下,AI不只是工具,更是通往精準用戶識別與管理的橋樑。

超級用戶的三層核心辨識架構,包括:高貢獻(營收或LTV明顯高於平均)、高互動(留言、參與活動與創作內容)以及高影響(具社群擴散力與品牌倡議行為)。舉例來說,Netflix的演算法會辨識一群先鋒觀眾,他們總是在影集上架前48小時內點擊預告片、迅速觀看並評論新劇集。這些人不僅是測試內容接受度的指標,更是預測市場趨勢的重要樣本。

尹艾迪在《超級用戶時代》一書中提出FUEL架構,提供我們在AI技術輔助下,如何更有系統性地經營這10%的關鍵顧客。

第一步是「找到他們」。這不只是從資料庫撈出高消費者那麼簡單,而是要透過市場量化與結構性資料觀察,辨識哪些用戶在價值曲線上屬於前端段落。可以運用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整合各式數據來源,結合AI預測模型辨識高潛力的超級用戶樣貌。

第二步是「了解他們」。《超級用戶時代》提醒我們要能計算每個市場用戶數與分布,這背後其實是分群與建模的問題。AI在這裡的角色就顯得關鍵。透過K-means、階層式分群等技術,搭配簡單的No code工具,就能將所有用戶按照購買頻率、互動數據和內容參與等指標切分成數個群組。

這些分群不是為了貼標籤,而是為了洞察:誰是真正的品牌共鳴者?誰是具備潛在價值尚未激發的沉睡者?透過視覺化的分群地圖,我們可以更具體地設計接下來的策略方向。

接下來是「吸引他們」。根據書中建議,我們要理解每位用戶購買產品數的分布情況,也就是掌握他們在產品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

當系統發現某位用戶一周內登入三次、查看特定類別商品但尚未購買,又同時曾回應過品牌問卷或開箱活動,那麼你就能設定精準推播內容——可能是一個限量預購連結,也可能是一段設計師訪談影片,讓用戶感覺自己參與其中。AI不是冷冰冰地自動行銷,而是協助你設計更具溫度的參與機會,並有效提高轉換率與品牌情感。

最後是「依靠他們」。此階段強調的是商業模式的設計與優化,書中提到要能夠依照超級用戶的價值設計產品定價與獲利模式。在這裡,我們要問的不再是一個產品賣多少錢比較合理,而是我們能否為超級用戶提供獨特的使用體驗或專屬方案。

AI的角色不是替你下決定,而是幫你準確評估、快速測試與持續調整。從FUEL架構出發,結合AI工具,我們可以不再茫然地等待用戶靠近,而是主動找到、理解、吸引並依靠這些最珍貴的客戶。他們不只是消費者,更是品牌成長飛輪的要角。

AI 消費

延伸閱讀

黃仁勳最快明來台 外傳跑3大行程…COMPUTEX演說聚焦AI突破

「影后」工具男友躍上大銀幕 牧森公開裸半身秀壯肌

新教宗良十四世稱AI人類重大挑戰 首離教廷訪方濟各墳墓

英特磊攻人工智慧商機

相關新聞

台積電(2330)「晶圓主權」赴美投資太早出?川普關稅貿易戰…台灣還有什麼牌

美國對大多數中國進口品徵收的綜合關稅稅率,將從145%大幅下調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也同步從125%降至10%。根據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法,這項協議建立在雙方針對芬太尼供應、經貿脫鉤議

國定假日多5天真的不行?黃崇仁一句話打臉全場:多放3、4天死不了人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修法,未來每年國定假日將增加5天,引發產業界熱議。不過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今(12)日受訪時直言:「產業已經放很多假了,多放3、4天死不了人!」 這番話立刻在PTT引爆討論,不少

預售屋價格不跌反漲 專家:短期恐陷「有行無市」局面

今年預售屋市場買氣降溫,前2月成交戶數創下5年同期新低,但房價卻不跌反漲。建商多採「不降價、加配備」策略吸引買方,但專家...

她社宅候補等4年喊很難抽 另1案「27戶竟12人重複中」!有黑箱作業?住都中心揭流程

台北市房價之高讓人望而卻步,不少人瞄準租金相對低的社會住宅。

供應鏈大戰、匯率夾殺…台灣製造怎麼賺錢?資深投行家揭市場新財路

最近川普掀起供應鏈大戰,這對製造商而言是個大考驗,因為不知道未來要將生產基地設在哪裡。

產業追蹤/台廠攻智慧駕駛加足馬力 布局感知、定位等關鍵技術

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在智慧駕駛、安全輔助、車用電子與人機介面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成為眾多車廠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