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植日生】一起蜂旅館:城市角落生物大發現

文字 林妮臻、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照片提供 城市方舟工作室
踏進臺灣大學昆蟲系的實驗室,扶尚睿桌上放著幾盒整齊的昆蟲標本,以及好幾片有溝槽的木板、單面鎖上透明壓克力板,用以觀察;各溝槽裡有不同種自然素材──苔蘚、樹脂、泥土、葉片,甚至複合式材料──構築出小隔間。「這些隔間都是由不同種類的獨居蜂築出來來的巢。」
究竟什麼是獨居蜂?對城市生活的生態有什麼重要性或影響?何必幫牠們做旅館?等於是養寵物的概念嗎?……帶著滿滿疑惑前來的我們,此時還天真得尚未察覺,正在步步踏入超級迷人的蜂生態世界,沒料到不久後,自己也將被獨居蜂們收伏,成為蜂旅館房東。
臺灣蜂事知多少?
臺灣約有兩千多種蜂。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被歸成「社會性昆蟲」,會生殖分工、世代重疊生活,與共同育幼,像是日常比較熟悉的蜜蜂、虎頭蜂或熊蜂等;有趣的是,全世界的花蜂類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為社會性。王庭碩一邊說明,一邊掀開戶外牆上的蜂旅館,指引我們觀察蜂幼蟲的「住家擺設」。「剩下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獨自生活、種類不一的蜂,統稱為獨居蜂。」
城市方舟工作室由三位昆蟲研究所畢業的夥伴,王庭碩、扶尚睿、謝宗叡組成,大約在二○一五年開設臉書專頁「COME BACK to M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推廣認識獨居蜂與獨居蜂旅館,藉舉辦有趣的活動、到學校分享知識,推動大眾開始注重城市自然生態的護育。
「有陣子城市養(蜜)蜂盛行,引起大家討論城市生態是否適合?有人擔心被叮,那時也有很多虎頭蜂攻擊人的事件。」氣質陽光的王庭碩,聊起蜂事,便難掩熱情。「畢竟昆蟲是我們專業的一部分,實驗室又以研究蜂類為多,當然會開始思考這些情況。」三個人著手研究蜜蜂對城市環境影響時,發現臺灣幾乎沒人討論獨居蜂的生存議題。
「剛開始研究,期刊資料都是國外的,上網搜尋獨居蜂,中文資料大概就前面三筆,後面就開始變成獨居老人之類。」看似不苟言笑、略帶嚴肅的扶尚睿,說話有著自己的冷調幽默。「蜂類存在有個很重要的生態功能,是散播花粉,協助植物生長、繁衍。我們常以為蜜蜂很大群,靠牠們散播最有效率,但其實真正有效的是獨居蜂。」原來,蜜蜂具有「定花性」,只會選定一種且花開數量龐大的植物;如果植物的花數零零星星,特別像是城市環境,反而是其他蜂類在協助傳粉。
為什麼會先鎖定城市居民推廣重視獨居蜂呢?王庭碩耐心說明:大自然有自己的生態循環系統,動植物彼此依生。但城市相較貧乏,動植物生存所需食物來源也就有所受限,假如獨居蜂減少,城市植物更難繁衍,蟲類消失鳥就沒有食物……以此類推,其實影響重大。
因為孤僻才獨居?
獨居蜂大多不具攻擊性,也不會像蜜蜂或虎頭蜂築一個可以容納群體的巢,而是由雌蜂獨自尋找適合產卵的地方築巢。野外獨居蜂的繁衍,慣於將幼蟲安放在斷木或竹子孔洞中,幼蟲變態為蜂後,會自行破門而出。不過鋼筋城市這類型的自然廢棄物較少,或常因有礙市容被掃除,讓城內獨居蜂可寄居處明顯缺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城市方舟工作室才進一步推出「獨居蜂旅館」,希望讓這些蜂類有地方安心繁衍下一代。
梭在城市花影間的獨居蜂,可能是蜾蠃、切葉蜂或是木蜂等,種類相當多,光是工作室帶領活動的指南或公館等國小的獨居蜂旅館,就可累計觀察到十餘種不同的獨居蜂。
「有些人家裡廚房陽臺會種羅勒,羅勒的花很小,開花時容易吸引某一些種類的獨居蜂,牠們不只體型小還飛得很快,沒有留心觀察就不會注意到,也可能誤認為果蠅或蒼蠅。」扶尚睿分享推廣過程中,許多人反饋的種種誤會。
所有成蜂都會吃花蜜,並協助傳粉,幼蟲卻不一定。扶尚睿用切葉蜂標本解釋,觀察它們腹部絨毛,大概可以判斷是用來裝花粉的「容器」,因為幼蟲吃花粉,成蟲為了攜帶足夠的花粉,身體構造就需要「自備容器」。「腹部沾滿花粉的切葉蜂飛回獨居蜂旅館後,會用後腳把腹部的花粉踢進巢內。」他也說:「吃毛毛蟲的蜂也很特別,為了讓幼蟲可以順利進食,會先用螫針麻痺,讓毛毛蟲不至於死掉但也無力還手,確保幼蟲環境安全。」
旅館設計有意思
獨居蜂旅館住的不是成蟲,而是蜂媽媽為了讓卵順利孵化成蟲、成蜂而使用。這個適合築巢的「旅館」,功能上其實比較接近育嬰房。
城市方舟工作室設計的獨居蜂旅館,會按使用需求、位置,調整形式。王庭碩打開「標準型」,有著孩子畫中的斜屋頂小屋,下方用以作為「房間」的木片採用無塗層原木,可按需求層疊。經過反覆試驗與失敗,得出房內孔洞約長十五公分、洞寬一公分以下、不同大小最為合適。重要的是,需挑選無特殊氣味的木頭,如檜木、樟木便不合適。
「有人問我們,獨居蜂旅館的意思,是把它們當寵物養嗎?」王庭碩說:「幼蟲在旅館內大概幾個月到半年就會離開,春天或溫暖的時間,甚至成長得更快。然後,不管有沒有清理,都有機會迎接來新住客。蜂媽媽在使用前,一定會先自行清理。」他覺得,不同於養寵物,或是養蜜蜂採蜜,獨居蜂旅館更想讓人們理解的,是人人都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體,有餘力、空間的話,一起「當房東」,打造更好的綠城市。
推廣環境教育、呼籲大眾重視自然生態平衡,是這個三人工作室運作初心,不僅出版書籍、販售創意蜂旅館,如今更成立生態公司「野野」,承接商業型案子。比如說曾與「Q square 京站時尚廣場」合作,透在周邊造景處放置獨居蜂旅館,協助理解並打造商場的綠意景觀。或與宜蘭青農的聯誼會合作,推出結合蜂旅館與風土特產的企業型禮盒……儘管如此,收支還是苦哈哈,尚待平衡。「會計也不了解我們何必要成立公司,根本沒賺。」王庭碩跟扶尚睿同時大笑。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