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植日生】一起蜂旅館:城市角落生物大發現

文字 林妮臻、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照片提供 城市方舟工作室

踏進臺灣大學昆蟲系的實驗室,扶尚睿桌上放著幾盒整齊的昆蟲標本,以及好幾片有溝槽的木板、單面鎖上透明壓克力板,用以觀察;各溝槽裡有不同種自然素材──苔蘚、樹脂、泥土、葉片,甚至複合式材料──構築出小隔間。「這些隔間都是由不同種類的獨居蜂築出來來的巢。」

究竟什麼是獨居蜂?對城市生活的生態有什麼重要性或影響?何必幫牠們做旅館?等於是養寵物的概念嗎?……帶著滿滿疑惑前來的我們,此時還天真得尚未察覺,正在步步踏入超級迷人的蜂生態世界,沒料到不久後,自己也將被獨居蜂們收伏,成為蜂旅館房東。

藍泥蜂有特別的白色大門。
藍泥蜂有特別的白色大門。

蜂築過巢的木板孔洞。
蜂築過巢的木板孔洞。

臺灣蜂事知多少?

臺灣約有兩千多種蜂。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被歸成「社會性昆蟲」,會生殖分工、世代重疊生活,與共同育幼,像是日常比較熟悉的蜜蜂、虎頭蜂或熊蜂等;有趣的是,全世界的花蜂類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為社會性。王庭碩一邊說明,一邊掀開戶外牆上的蜂旅館,指引我們觀察蜂幼蟲的「住家擺設」。「剩下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獨自生活、種類不一的蜂,統稱為獨居蜂。」

木蜂(左)和青條花蜂雖然體型大小差異很大,但都是獨居蜂。扶尚睿特別跟我們介紹了青條花蜂,牠們雖然是獨居蜂,但晚上會一小群一起咬住枝條休息,畫面相當可愛。
木蜂(左)和青條花蜂雖然體型大小差異很大,但都是獨居蜂。扶尚睿特別跟我們介紹了青條花蜂,牠們雖然是獨居蜂,但晚上會一小群一起咬住枝條休息,畫面相當可愛。

紅圈切葉峰
紅圈切葉峰

青蜂
青蜂

城市方舟工作室由三位昆蟲研究所畢業的夥伴,王庭碩、扶尚睿、謝宗叡組成,大約在二○一五年開設臉書專頁「COME BACK to ME ×城市養蜂是Bee要的」,推廣認識獨居蜂與獨居蜂旅館,藉舉辦有趣的活動、到學校分享知識,推動大眾開始注重城市自然生態的護育。

「有陣子城市養(蜜)蜂盛行,引起大家討論城市生態是否適合?有人擔心被叮,那時也有很多虎頭蜂攻擊人的事件。」氣質陽光的王庭碩,聊起蜂事,便難掩熱情。「畢竟昆蟲是我們專業的一部分,實驗室又以研究蜂類為多,當然會開始思考這些情況。」三個人著手研究蜜蜂對城市環境影響時,發現臺灣幾乎沒人討論獨居蜂的生存議題。

「剛開始研究,期刊資料都是國外的,上網搜尋獨居蜂,中文資料大概就前面三筆,後面就開始變成獨居老人之類。」看似不苟言笑、略帶嚴肅的扶尚睿,說話有著自己的冷調幽默。「蜂類存在有個很重要的生態功能,是散播花粉,協助植物生長、繁衍。我們常以為蜜蜂很大群,靠牠們散播最有效率,但其實真正有效的是獨居蜂。」原來,蜜蜂具有「定花性」,只會選定一種且花開數量龐大的植物;如果植物的花數零零星星,特別像是城市環境,反而是其他蜂類在協助傳粉。

為什麼會先鎖定城市居民推廣重視獨居蜂呢?王庭碩耐心說明:大自然有自己的生態循環系統,動植物彼此依生。但城市相較貧乏,動植物生存所需食物來源也就有所受限,假如獨居蜂減少,城市植物更難繁衍,蟲類消失鳥就沒有食物……以此類推,其實影響重大。

實驗室內有大量獨居蜂紀錄標本可供參考。
實驗室內有大量獨居蜂紀錄標本可供參考。

因為孤僻才獨居?

獨居蜂大多不具攻擊性,也不會像蜜蜂或虎頭蜂築一個可以容納群體的巢,而是由雌蜂獨自尋找適合產卵的地方築巢。野外獨居蜂的繁衍,慣於將幼蟲安放在斷木或竹子孔洞中,幼蟲變態為蜂後,會自行破門而出。不過鋼筋城市這類型的自然廢棄物較少,或常因有礙市容被掃除,讓城內獨居蜂可寄居處明顯缺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城市方舟工作室才進一步推出「獨居蜂旅館」,希望讓這些蜂類有地方安心繁衍下一代。

二〇一五年初期失敗之作,因為尺寸與材質皆不合適。
二〇一五年初期失敗之作,因為尺寸與材質皆不合適。

扶尚睿(左)與王庭碩坐在他們為企業打造的新款蜂旅館。
扶尚睿(左)與王庭碩坐在他們為企業打造的新款蜂旅館。

野外獨居蜂常在樹木或竹孔築巢。
野外獨居蜂常在樹木或竹孔築巢。

梭在城市花影間的獨居蜂,可能是蜾蠃、切葉蜂或是木蜂等,種類相當多,光是工作室帶領活動的指南或公館等國小的獨居蜂旅館,就可累計觀察到十餘種不同的獨居蜂。

「有些人家裡廚房陽臺會種羅勒,羅勒的花很小,開花時容易吸引某一些種類的獨居蜂,牠們不只體型小還飛得很快,沒有留心觀察就不會注意到,也可能誤認為果蠅或蒼蠅。」扶尚睿分享推廣過程中,許多人反饋的種種誤會。

所有成蜂都會吃花蜜,並協助傳粉,幼蟲卻不一定。扶尚睿用切葉蜂標本解釋,觀察它們腹部絨毛,大概可以判斷是用來裝花粉的「容器」,因為幼蟲吃花粉,成蟲為了攜帶足夠的花粉,身體構造就需要「自備容器」。「腹部沾滿花粉的切葉蜂飛回獨居蜂旅館後,會用後腳把腹部的花粉踢進巢內。」他也說:「吃毛毛蟲的蜂也很特別,為了讓幼蟲可以順利進食,會先用螫針麻痺,讓毛毛蟲不至於死掉但也無力還手,確保幼蟲環境安全。」

旅館設計有意思

獨居蜂旅館住的不是成蟲,而是蜂媽媽為了讓卵順利孵化成蟲、成蜂而使用。這個適合築巢的「旅館」,功能上其實比較接近育嬰房。

城市方舟工作室設計的獨居蜂旅館,會按使用需求、位置,調整形式。王庭碩打開「標準型」,有著孩子畫中的斜屋頂小屋,下方用以作為「房間」的木片採用無塗層原木,可按需求層疊。經過反覆試驗與失敗,得出房內孔洞約長十五公分、洞寬一公分以下、不同大小最為合適。重要的是,需挑選無特殊氣味的木頭,如檜木、樟木便不合適。

合作的國小內放置許多讓學生觀察的蜂旅館。
合作的國小內放置許多讓學生觀察的蜂旅館。

合作的國小內放置許多讓學生觀察的蜂旅館。
合作的國小內放置許多讓學生觀察的蜂旅館。

「有人問我們,獨居蜂旅館的意思,是把它們當寵物養嗎?」王庭碩說:「幼蟲在旅館內大概幾個月到半年就會離開,春天或溫暖的時間,甚至成長得更快。然後,不管有沒有清理,都有機會迎接來新住客。蜂媽媽在使用前,一定會先自行清理。」他覺得,不同於養寵物,或是養蜜蜂採蜜,獨居蜂旅館更想讓人們理解的,是人人都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體,有餘力、空間的話,一起「當房東」,打造更好的綠城市。

推廣環境教育、呼籲大眾重視自然生態平衡,是這個三人工作室運作初心,不僅出版書籍、販售創意蜂旅館,如今更成立生態公司「野野」,承接商業型案子。比如說曾與「Q square 京站時尚廣場」合作,透在周邊造景處放置獨居蜂旅館,協助理解並打造商場的綠意景觀。或與宜蘭青農的聯誼會合作,推出結合蜂旅館與風土特產的企業型禮盒……儘管如此,收支還是苦哈哈,尚待平衡。「會計也不了解我們何必要成立公司,根本沒賺。」王庭碩跟扶尚睿同時大笑。

與在地小農合作,可為企業量身打造的特產+蜂旅館套組。
與在地小農合作,可為企業量身打造的特產+蜂旅館套組。

一起當房東,豐盛城市自然生態。
一起當房東,豐盛城市自然生態。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動物冷知識】雌蜂住土裡、雄蜂睡樹上?揭開鞋斑無墊蜂的獨居生活

電玩世界的創作自由!Chevrolet亮相Corvette UK Concept純電概念作!

氣候變遷過敏機率會增加 監控花粉散播

王力宏遭爆臉部燒傷「火海畫面瘋傳」!工作室急回應曝實情

相關新聞

【家居植日生】一起蜂旅館:城市角落生物大發現

「這個可以特別看一下,應該是藍泥蜂蓋的。」「城市方舟工作室」的成員王庭碩引導我們觀察蜂旅館洞口,常見棕黃土質封門,卻有幾個門呈石灰質感的白,感覺有特別「油漆裝潢」。「這種蜂會採集壁虎大便上面,那顆白白的物質,拿來封住洞口。」成員之一的扶尚睿進一步解釋:「撥開白色層後,還是會看到一般的封口門,等於有兩道門。」觀察的事件雖小,卻因緣際會成為公館國小學生參加科展的題目,得出這道白門有較好防水功能的結論。

【家居植日生】一起蜂旅館:城市角落生物大發現

「這個可以特別看一下,應該是藍泥蜂蓋的。」「城市方舟工作室」的成員王庭碩引導我們觀察蜂旅館洞口,常見棕黃土質封門,卻有幾個門呈石灰質感的白,感覺有特別「油漆裝潢」。「這種蜂會採集壁虎大便上面,那顆白白的物質,拿來封住洞口。」成員之一的扶尚睿進一步解釋:「撥開白色層後,還是會看到一般的封口門,等於有兩道門。」觀察的事件雖小,卻因緣際會成為公館國小學生參加科展的題目,得出這道白門有較好防水功能的結論。

【家居植日生】一起生態瓶:方圓動靜中 微觀生命流轉

透明可視、具體而微的「生態瓶」(Terrarium)是將植物養在環境相對封閉的玻璃瓶內,打造自成生態循環的空間,像迷你植物園。一般分成密閉式與開放式,介質除了砂石與土,還有營養果凍等不同選擇;前身為十九世紀發明的華德箱(Wardian case)─將各地珍稀植物裝入玻璃瓶中,經過漫長運送過程也能存活。而苔蘚,則經常扮演瓶內生態的重要角色,由於水分在密閉的瓶身中循環,比起一般小盆栽,在照顧上較為簡易,近年正成為人們妝點辦公室或是居家空間的熱門品項,「苔蘚達人」謝資景便是在這十年,透過臉書的資訊分享,以及開班授課,逐漸被認識。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種樹的人:談種樹的二三事

城市生活總是匆忙,偶爾精神耗盡被迫停下腳步,才驀然察覺綠意圍繞,路樹、公園、廟前老樹⋯⋯原來一直被樹群無聲陪伴著。旺盛的綠,總能消解高壓緊繃的日常,成為溫柔的療癒擁抱。那麼美好。卻也讓人不禁好奇這些路樹究竟來自何處、有何身世?「行道樹或景觀植栽,通常來自各地方種苗場,樹木照顧到一定程度,再運送至需求單位種植。」「台灣樹木種源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執行長鍾年鈞愛植物成痴,耐心為我們說明行道樹在島內遷移的費工過程,不夠,更身兼起「生態導遊」,熱情邀請我們走入產地,看看這些路樹的故鄉風景,以及種樹的人有著哪些故事。當然要去!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護樹的人:健康綠意的城市 才能療癒人心

有沒有那麼一棵樹,是希望身為臺灣人一定要認識的?「阿里山上那株超過一百二十歲的染井吉野櫻。」長期投身樹木救治、保護工作的「樹木醫」詹鳳春滿是珍惜的說,這棵樹是全臺灣最老的櫻花樹,見證了阿里山歷史、文化發展。「從故鄉東京抵達臺灣阿里山,耗費數十年終於適應高山氣候。曾面臨枯死危機,但熬過重症,奇蹟似的復活。」是難能可貴,入境隨俗的阿里山櫻花姑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