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棒球/王建民親自指導帛琉棒球隊 前大聯盟投手還為全隊簽名

持有2845部未成年性影像...黃子佼沒出席 委由律師和5被害人成立調解

今年第一號颱風恐生成不利梅雨鋒面形成?氣象署回應了

【家居植日生】一起生態瓶:方圓動靜中 微觀生命流轉

文字 施清元╱攝影 黃毛

逢甲夜市附近的街區裡,有上千間店家,能量與喧囂並存。距離它們不遠處,謝資景的工作室裡,也密扎扎地擺滿了各式植栽,以及他打造出的一個個小生態圈。不絕於耳的鳴叫聲與特別的氣味,是另外一種活力展現。縱使工作室樓板面積並不大,但是一盞燈,幾把鑷子,以及一張方桌,許許多多的小世界都在此有了光,有了水,有了生命。

採訪開始不久,宅配業者陸續送來一個個紙箱,打開來,裡頭只是尋常的玻璃方缸,但一、兩個工作天後,它們便會乘載噴雲吐霧的山水景觀,被運送到買家手上。好奇謝資景為何工作、創作效率如此高?他笑著回答,一來是空間真的小,手腳不快不行,二來是──自己在開班授課教生態瓶之前,已經有近三十年水族箱造景的實務經驗,怎麼做都是得心應手。

謝資景鋪設植被的動作,既快且準。
謝資景鋪設植被的動作,既快且準。

生態瓶照顧方便,備受上班族喜歡
生態瓶照顧方便,備受上班族喜歡

走入微景觀的視野

過往從事水族館事業的謝資景,自然也接觸水草景觀設計,試圖在四四方方的框架中,造出片片飄逸的綠意。只是,當時臺灣水族箱的主流是紅龍,飼養紅龍時水槽內不需水草,人們的目光也沒有欣賞水草的餘裕,未能切中市場需求,讓他在霧峰的生意跌了一跤。「但沒想到,當時設計水族景觀時用來打底的蘚苔,後來竟然成為生態瓶和微景觀手作圈子裡的熱門主題。」

經常扮演生態瓶中重要綠意角色的苔蘚,能透過孢子繁殖,沒有維管束來運輸水分,依靠假根吸附接觸面的水分,它們能為微生物、昆蟲、無脊椎動物提供庇護和食物來源,作為微棲地(Microhabitat),也因為對於汙染物敏感,能作為環境監測的生物指標。

對謝資景來說,生態瓶是一個能夠自由描繪他心中景象的平臺、媒體。「大灰蘚」與「白髮苔」,是他主要使用的素材,作品的基調─但臺灣有兩千多種蘚苔,為何獨鍾這兩款?

生態瓶內植栽有許多選擇。
生態瓶內植栽有許多選擇。

他說:「網路上時常流行不同的蘚苔,可是,有的其實原生在海拔較高的高冷區域,液晶螢幕裡好看,一回到家,就失去活力。」也有人喜歡在一個瓶子裡拼接多種苔蘚,他不這麼做的原因是,如果客人帶回家會難照顧,無法讓生態持續循環下去,就偏離了本意。

比起來,謝資景使用的大灰蘚與白髮苔,只要注意光照程度,以及控制溼度,就能好好為微景觀打底。此外,他也不建議野採,雖然雨後的大坑或是都會公園,都能有所收穫,但野採後,土壤中的黴菌常成為課題,與其用藥,他更喜歡跟彰化田尾信賴的農場,購買經過基本清洗處理的苔蘚,一片片裝在盒裡送來。

除了一般苔蘚、水生植物,謝資景也會選用榆樹、壽娘子、水蓮木等常見植物幼株放入生態瓶中,以增添木本質感。海拔高的苔蘚與植物,需強日照或不需太多水分的多肉,就沒那麼適合。

雨林山水 一缸一世界

謝資景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微景觀生態瓶」以及「水陸生態缸」。前者是市場主流,供需都多;而後者,則是他的真功夫,能再細分為密閉式、可用來養爬蟲類的「雨林」,以及半開放、以養魚為主的「山水」。

除了是苔蘚達人,謝資景對爬蟲類的愛好也非一般,為牠們量身訂作合適的生態缸,如設置底座冷卻系統機組,讓嗜冷的箭毒蛙也能悠然自適。還分享造景功力太高的困擾,「可能是造景太過自然,有時遇到具保護色的青蛙,連我都找不到。」看他開心介紹每隻動物的神情,我想「愛」才是他飼養的動力。

瓶內自成迷你植物園。
瓶內自成迷你植物園。

苔蘚蛙隱身的功力好,一度讓眾人找不到。
苔蘚蛙隱身的功力好,一度讓眾人找不到。

祖父務農,但謝資景自承,並沒有繼承照顧植物的天賦,年輕時反倒與動物們有更多的接觸,從兔子、天竺鼠到鳥類,甚至在部隊服役時,受到同袍影響,開始對水族產生興趣。這樣的興趣,不只是發展成工作,擔任水族寵物賣場主管多年,即使後來獨立經營工作室,家貓、柯爾鴨,以及在生態缸內適得其所得的蠑螈與蜥蜴,相伴其左右,感覺就像奇幻小說裡有的異能角色。

三十年技藝 帶你實作生態瓶

謝資景說明生態瓶的製作過程:首先選定容器,再以黑土打底,對蘚苔來說,通常日後就無需再施肥。接著,使用發泡棉或輕水泥勾勒出地貌起伏,表面的微小孔洞,提供蘚苔立足之地。

然後,只見他以玩Minecraft遊戲般的速度,刀起刀落,精準裁剪與拼貼出緊貼地形凹凸的植被,完美且自然,甚至曾有剛完成的作品被問:這盆怎麼好像已經長了兩週以上?「看不出拼接痕跡,就是最棒的讚美。」他這麼說。

業界三十年以上的經驗不假,即使沒有什麼特殊道具,使用尋常的剪刀與各尺寸長鑷,謝資景也能讓苔蘚們,在新環境中最快地發揮生命力,讓景觀中動物的視覺,映照出無痕的無垠綠意。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微景觀創作工具樸實卻精細。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微景觀創作工具樸實卻精細。

溫控的機構,能營造環境的多樣性。
溫控的機構,能營造環境的多樣性。

打好底後,他的造景敘事主軸,多半使用福祿桐或是壽娘子,扦插後發芽長新葉,就會像棵樹;配合他喜好堆砌的垂直岩壁,以及定時噴灑的水霧,謝資景的水陸生態缸,不只有水墨畫裡的禪意,也不單純只是某個時間點的生態靜觀,而能確實讓觀者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代謝,以及生命力的躍動。

比起水草缸需要較頻繁換水、注意燈光與水質,苔蘚微景觀相比之下,使人能更專注在觀察小世界裡的細微動靜。謝資景也用心研發,開模訂製了特殊的「網(眼)蓋」,頂頭有無數細密小孔,水氣也不會過度氣散逸,但又能適度交換氣體,讓看似靜態的生態瓶,也能產生動態的美。

謝資景的愛用道具:網(眼)蓋,讓微景觀能更永續地循環。
謝資景的愛用道具:網(眼)蓋,讓微景觀能更永續地循環。

細心打造,也能創造獨一無二的微景觀。
細心打造,也能創造獨一無二的微景觀。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電玩世界的創作自由!Chevrolet亮相Corvette UK Concept純電概念作!

王力宏遭爆臉部燒傷「火海畫面瘋傳」!工作室急回應曝實情

住蟑螂屋→百億房產富婆!IU童年欠債「追夢積蓄被騙光」 現實人生也是《苦盡柑來》

賈靜雯、Summer強強聯手! 個人工作室名字曝光

相關新聞

【家居植日生】一起蜂旅館:城市角落生物大發現

「這個可以特別看一下,應該是藍泥蜂蓋的。」「城市方舟工作室」的成員王庭碩引導我們觀察蜂旅館洞口,常見棕黃土質封門,卻有幾個門呈石灰質感的白,感覺有特別「油漆裝潢」。「這種蜂會採集壁虎大便上面,那顆白白的物質,拿來封住洞口。」成員之一的扶尚睿進一步解釋:「撥開白色層後,還是會看到一般的封口門,等於有兩道門。」觀察的事件雖小,卻因緣際會成為公館國小學生參加科展的題目,得出這道白門有較好防水功能的結論。

【家居植日生】一起蜂旅館:城市角落生物大發現

「這個可以特別看一下,應該是藍泥蜂蓋的。」「城市方舟工作室」的成員王庭碩引導我們觀察蜂旅館洞口,常見棕黃土質封門,卻有幾個門呈石灰質感的白,感覺有特別「油漆裝潢」。「這種蜂會採集壁虎大便上面,那顆白白的物質,拿來封住洞口。」成員之一的扶尚睿進一步解釋:「撥開白色層後,還是會看到一般的封口門,等於有兩道門。」觀察的事件雖小,卻因緣際會成為公館國小學生參加科展的題目,得出這道白門有較好防水功能的結論。

【家居植日生】一起生態瓶:方圓動靜中 微觀生命流轉

透明可視、具體而微的「生態瓶」(Terrarium)是將植物養在環境相對封閉的玻璃瓶內,打造自成生態循環的空間,像迷你植物園。一般分成密閉式與開放式,介質除了砂石與土,還有營養果凍等不同選擇;前身為十九世紀發明的華德箱(Wardian case)─將各地珍稀植物裝入玻璃瓶中,經過漫長運送過程也能存活。而苔蘚,則經常扮演瓶內生態的重要角色,由於水分在密閉的瓶身中循環,比起一般小盆栽,在照顧上較為簡易,近年正成為人們妝點辦公室或是居家空間的熱門品項,「苔蘚達人」謝資景便是在這十年,透過臉書的資訊分享,以及開班授課,逐漸被認識。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種樹的人:談種樹的二三事

城市生活總是匆忙,偶爾精神耗盡被迫停下腳步,才驀然察覺綠意圍繞,路樹、公園、廟前老樹⋯⋯原來一直被樹群無聲陪伴著。旺盛的綠,總能消解高壓緊繃的日常,成為溫柔的療癒擁抱。那麼美好。卻也讓人不禁好奇這些路樹究竟來自何處、有何身世?「行道樹或景觀植栽,通常來自各地方種苗場,樹木照顧到一定程度,再運送至需求單位種植。」「台灣樹木種源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執行長鍾年鈞愛植物成痴,耐心為我們說明行道樹在島內遷移的費工過程,不夠,更身兼起「生態導遊」,熱情邀請我們走入產地,看看這些路樹的故鄉風景,以及種樹的人有著哪些故事。當然要去!

【路樹與它們的產地】護樹的人:健康綠意的城市 才能療癒人心

有沒有那麼一棵樹,是希望身為臺灣人一定要認識的?「阿里山上那株超過一百二十歲的染井吉野櫻。」長期投身樹木救治、保護工作的「樹木醫」詹鳳春滿是珍惜的說,這棵樹是全臺灣最老的櫻花樹,見證了阿里山歷史、文化發展。「從故鄉東京抵達臺灣阿里山,耗費數十年終於適應高山氣候。曾面臨枯死危機,但熬過重症,奇蹟似的復活。」是難能可貴,入境隨俗的阿里山櫻花姑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