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影 / 長榮海運「長月輪」50貨櫃在秘魯落海 現場影像曝光

南北7縣市大雷雨來了 雙北「山區暴雨」國家級警報響

踢爆台師大女足抽血案!簡奇陞仍熱血:要當老師的老師

給原住民安全的回家路

南橫人車墜谷現場發現車體殘骸深埋荖濃溪畔土石堆中。記者巫鴻瑋/翻攝
南橫人車墜谷現場發現車體殘骸深埋荖濃溪畔土石堆中。記者巫鴻瑋/翻攝

七月底,南橫公路一段路基在豪雨後崩塌,以致一家五口乘車經過時連人帶車墜落深谷,目前兩人罹難、三人下落不明。他們不是探險登山客,不是觀光遊人,只是居住在自己土地的原住民。

這不是單純的天災,而是一場結構性的災難。多年來,山區道路與河川治理工程普遍沿用平地標準,卻無法反映山地的地質脆弱與降雨劇烈;山區居民的交通安全,長期處於政府治理的邊緣地帶。對於原住民而言,「回家」從來都是一段風險高懸的旅程。

南橫事件令人心碎,部落悲痛,原住民族要的不是事後的慰問,而是事前的參與、持續的尊重,以及一條真正安全、可以回家的路。

「治山治水」,原住民族應是主體,而非受災者。

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對其傳統領域的自然資源,具有同意、參與、管理權利。但實務上,政府治山與治水作為,一直是「自上而下」的工程治理邏輯—原住民成為被工程打擾、被迫遷移、在災難後等待政府搶修與救援的對象,而非治理的主體。

政府每年投注數百億元在山區邊坡整治、野溪治理與公路搶修,但是否與部落討論過路線?是否納入族人對地景、溪流與氣候的知識?是否考量災後維運與避難的實際需要?答案經常是否定的。

真正的安全不在於水泥厚度與護欄強度,而是來自部落社區與環境間的熟悉與連結。如果國家無法落實原基法的精神,那麼再多的工程預算,也無法換來一條安全的回家之路。

貫徹原基法,不只是關懷或道歉。要讓原住民族安全回家,建議從制度、資源與治理方式等方面徹底改變。

一、建立山區治理的共管制度。原住民族應參與治理規畫、工程監督與風險預警。政府應設立「山區基礎建設原民諮議機制」,讓部落共決道路與防災工程的設計與優先順序。

二、制定「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治理專法」。原基法至今未有實施細則,原住民的參與、同意與管理權僅止於宣示。應立法授權原民提案治理計畫,並提供中央經費支持,讓山林與河川治理,回歸承認原鄉主體的原基法精神並加以落實。

三、重設山區道路與防災標準。目前山區還沒有「高山無路」的思維,有些地方不該有路的,就不應強行開路。即使有道路需求,也應依山地特殊環境重新制訂標準,並納入自然基礎解方,充分尊重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如階梯式水流引導、傳統工法與植生穩坡,取代高耗能、高破壞的水泥硬體等。

四、設置原鄉基礎建設基金。將災後重建預算、林業收益與氣候調適基金導入原鄉,建立部落自主維運與定期巡查體系,避免道路與橋梁成為孤島工程。

鮮活的生命,不只是新聞的統計數字,而應成為整個國家重新看待山區治理與原民權利的起點。如果說原基法是對歷史的補償,那麼「給原住民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就是對當代最基本的承諾。

八月一日是原住民日,呼籲政府,從這一刻起,重建的不只是一段路,而是人民對國家的信任、對土地的歸屬,以及對未來的希望。

延伸閱讀

高雄山區豪雨 寶來二橋到桃源區公所管制通行

屏東縣山區豪大雨不斷 8原鄉明天連續第5天停班停課

西南氣流持續發威 高雄山區7行政區2日停班課

原住民族日 新北汐止厚德里2文健站長輩跳舞同樂

相關新聞

人心貪婪 讓台灣成掠奪之島

七月丹娜絲颱風過後,接連豪雨不斷,山區土石崩落,平地水患成災,連台積電嘉義先進封裝廠也難倖免淹水。這是近幾十年來常見災難...

給原住民安全的回家路

七月底,南橫公路一段路基在豪雨後崩塌,以致一家五口乘車經過時連人帶車墜落深谷,目前兩人罹難、三人下落不明。他們不是探險登...

「暫時性關稅」說法 難安人心

美國宣布對台課徵「暫時性」廿%關稅,雖然聽起來像一個技術性安排,但對多數台灣人而言,這不僅是經濟數字,更是對我們國際地位...

對美長期逆差 台灣農產品貿易退無可退

美國終於宣布對台灣課徵廿%關稅,相較於日本及韓國的十五%關稅,確實讓人感到有點失望。但是以其他國家跟美國談判的過程來看,...

美關稅壁壘 台如何突圍

美國白宮於對等關稅談判期限屆滿前,公布調整過後的稅率清單,台灣稅率為廿%;賴清德總統表示,這是「暫時性關稅」,並強調「未...

國際博弈不怕讓步 只怕白讓

歷經一百廿天起伏跌宕,川普主導的關稅談判,除了與中國的最終協議尚未確定,大底已落幕。不得不說,這齣真實版的宮鬥大劇,絕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