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壁壘 台如何突圍

美國白宮於對等關稅談判期限屆滿前,公布調整過後的稅率清單,台灣稅率為廿%;賴清德總統表示,這是「暫時性關稅」,並強調「未來我們會持續談判」,也顯示台灣因未能完整納入談判,遭到與日、韓不同的稅率待遇。此舉不僅攸關台美貿易公平,更將深刻影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與產業發展前景。
美國將未與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未列入附錄名單的國家,納入固定廿%關稅框架,意在促使對方儘速展開協商;對日、韓僅徵十五%,乃因兩國早已簽署《美日貿易協定》與《美韓貿易協定》,享有優惠稅率。從制度設計角度看,廿%關稅並非單針對台灣,而是基於「未完成協定」的一般性措施。儘管制度上分為未達優惠或已達優惠兩種稅率,但實質差異則反映在各方間談判力道與地緣政治互動。台灣因未具備足夠籌碼或談判優勢,暫時未享受十五%優惠,遭受相對不利待遇。
以台美貿易與投資結構來看,電子及電機產品佔台灣對美出口總額近五成,尤其以半導體、主機板與周邊零組件最為集中。二○二三年,台灣對美出口總額達一千五百億美元,其中半導體及IC設計占比約卅%。台美雙向投資熱絡,台積電更投入先進製程產線;同時美國企業增購台灣IC設計、新創公司,顯示兩地高科技產業具有高度互補。
然而,關稅將直接拉高台灣製品在美國市場的含稅價格。依以往毛利率推估,電子零組件廠平均利潤將縮水三%至五%。高附加價值產品雖能部分轉嫁成本,低階組件與標準化商品更易遭受激烈價格競爭壓力。長期而言,供應鏈重組趨勢加劇,台商需付出更高的運籌與協調成本。至於是否加快赴美建廠或策略聯盟?儘管可取得免稅或投資減免優惠,但台灣本地工廠產能利用率或受影響。
目前廿%的關稅仍有轉圜空間,我方應儘速推動美台雙邊貿易協商,由政府主導,結合學界、企業共同提出談判藍圖,爭取儘速納入附錄名單,將廿%稅率降至十五%或更低。可考慮以數位經濟、環境保護與智慧製造等領域作為突破口,提升談判籌碼。
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也需強化供應鏈韌性,鼓勵台商在東南亞、歐洲設立備援生產基地,降低單一地區斷鏈風險;深化與日、韓及東協國家的產業合作,形成多邊供應體系;加強與歐盟、美國在綠色轉型、智慧製造等領域的合作,打造跨國價值鏈。
廿%關稅雖屬美國標準化安排,但因台灣目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短期帶來成本上升、訂單流失與供應鏈重組壓力。唯有加快高附加價值技術研發、推動智慧製造升級、拓展多元市場,以及積極展開雙邊及區域經貿談判,才能將外部衝擊轉化為產業轉型的大好機遇;在全球貿易秩序再洗牌的趨勢下,唯有以系統性思維與靈活布局,才能在未來競爭中穩固其關鍵節點角色,開闢嶄新前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