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弈不怕讓步 只怕白讓
歷經一百廿天起伏跌宕,川普主導的關稅談判,除了與中國的最終協議尚未確定,大底已落幕。不得不說,這齣真實版的宮鬥大劇,絕對有資格角逐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與編劇。
這場大戲,煞是好看。且看各個政府:有人氣急敗壞,奔走喊價;有人汲汲營營,怕失良機;有人鴨子划水,表面鎮定,暗自運籌;也有人老僧入定,看似無為,其實坐等對手出錯。國際談判舞台,人人有戲,成敗之別,就在節奏與眼光。
開始時,許多國家自認和美國關係親近,必能獲得關稅優待,如加拿大與墨西哥,身為美國地緣最近、經貿最密切的鄰居,一直以為自己會被另眼相看。沒想到川普翻臉比翻書快,第一刀就朝他們砍去,活生生被當成殺雞儆猴的「範本」。這一刀,不僅斬斷天真幻想,也讓其他國家警覺:和美國關係好,不代表能免談判;沒拿出吸引川普的籌碼,就得照單收罰。
這場貿易大戲裡,最讓人佩服的,應該是中國與印度。他們沒有急著上桌,靜靜抱著雙臂坐山觀虎鬥。中國有龐大內需市場、完整供應鏈做底氣,印度則倚仗人口紅利與地緣戰略位置,兩者都選擇「慢談、不談、觀望」:先看別人出牌、犯完錯,再決定自己的節奏。這種戰術雖然不一定能換到好處,卻可避免被迫讓利的窘境。原來拖延有時也是一種談判智慧。
川普本人從來不喜歡「多邊貿易協議」,身為世界最強經濟體,川普只肯分別與各國單獨談判,因為他相信在因地制宜設下條件,分化可能的集體抵抗,只要每個國家都想保住自己的關稅優惠,就沒有人會為他國發聲。這套「分而治之、逐一擊破」策略奏效,再一次證明成功。
在川普的回合操作下,開始的成功並不代表成功,開始的挫折也無需氣餒。東南亞最早與美國達成協議的是越南,可就在一片艷羨眼光中,最終越南稅率卻在東南亞各國中偏高;相反地,曾被威脅被課徵一四五%關稅的中國卻「開高走低」。
這樣不平等的談判,各國讓利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是否知道「能讓什麼、想換什麼」。如果開放某些領域,能換來主力產業出口穩定、企業全球布局保障,那是值得的;但如果讓了一圈,什麼都沒換到,那就是自我消耗。
國際博弈智慧在於:不怕讓步,只怕白讓。你要是讓了市場、投了巨資,結果換來的是一張好人卡、一句「美國感謝您」,那可真是捧著黃金上山拜財神。但如果這讓步換來晶片出口通行證、供應鏈穩定,那便算是值得。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