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水會退去 民心難挽回

近來南台灣飽受颱風豪雨肆虐,多地淹水,許多人的家當都泡在水裡,災損較過去更為嚴重,民眾生活苦不堪言,賴總統不能苦民所苦,還說出「不能所有事都需要國軍」等風涼話。風災水患淹的不只是家園,更是民眾對政府的信心,讓人再度質疑政府不僅事前的預防措施做得不到位,事後的復原工作做得更差。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災害將更加頻繁、更加嚴重,加以防汛防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因此實施有效的備災和風險降低措施,是追求永續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給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錢用到刀口上。
所謂的刀口指的是構建完善的「韌性防汛防颱防災體系,亦即在面對災害時,能夠快速反應、有效應對,並能迅速從災害中恢復的體系,透過預防、應對和復原,降低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和減少社會動盪,具體做法包括:強化輸電線、備用發電機、交通、供水和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更新老舊排水管、增加排水能力;對於河流堤防,加大加固力度、定期進行巡查和維護、及時發現並處理隱患,防止潰堤風險;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
鑑於大眾防災意識的提升對韌性體系的重要性,可透過社區演練、媒體宣傳和學校教育等多種方式,向民眾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從預警、防範、應對到恢復各環節,都能做到精準、高效、有序,才能建構真正具韌性防汛防颱防災體系!
傳統農業是最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的產業,近年天然災害造成農作物的損失愈來愈嚴重,已經影響到農民生計和糧食安全。為適應氣候變遷,除了培育推廣耐旱、抗澇等抗逆新品種外,更需要優化種植結構,在乾旱地區重點推廣耐旱作物;在低窪易澇區推廣耐澇作物,並推動智慧農業,提前預警極端天氣來降低糧食減產風險。鑑於農業保險可為農民撐起「保護傘」,政府應鼓勵農民踴躍投保。
農民急需的是可以保護田園的「農業韌性建設政策」,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升級、落實智慧農業與氣候應變方案、地方治理與中央整合、農業損失補償機制透明化、增加科研人力及經費,積極推動農業保險制度等等,不是災後補助的一紙申請;政府雖推動「智慧韌性永續安心」─農業政策行動策略,卻經不起天災的考驗,農損並未減少,政府應虛心面對。
另,由於氣溫不斷升高和大量降雨,增強了登革熱、瘧疾、腦炎等疾病的暴發和蔓延風險;尤其極端天氣、熱浪、洪水和土石流不僅直接威脅生命,也阻斷了災區的交通運輸和衛生醫療服務,影響人們的健康與福祉,有必要增加醫院緊急醫療處置量能,補強醫院應對緊急災難和極端氣候的韌性。
極端氣候已成常態,一場大雨讓政客虛偽的嘴臉盡露。淹水總有退去的時候,但民眾失去對政府的信賴,恐難以重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