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奕萱/北投最不會下雨?
前陣子陰雨綿綿,晾在後陽台的衣服都乾不了,還沒踏出門,就想像得到鞋子、褲管濕掉的畫面,心情不美麗。怨念滿滿之際,我忽然想到,以前聽鄰居說,北投已經是台北很少下雨的地方了,有時候頂著濕答答的天氣,經過個快速道路、穿過個隧道,來到北投,就會發現地上仍是乾的。
我產生好奇,真的嗎?上網一查,去年還真有新聞。前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貼了張「北台灣雨量累積圖」,整個深藍色的台北裡,就一塊特別淺,那就是北投!土生土長於北投,沒想到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鄭明典解釋,北投(以及旁邊的士林)之所以少雨,是因為大屯山阻擋東北季風水氣,不過老一輩的人有可能說是「龜神坐鎮」——誰是龜神?就是蔣中正,因為他居住的官邸在士林。如果更仔細查這個傳說,會見其由來為民初都市傳說,認為所謂「國父」孫中山是玄天上帝轉生,腳下踩的一龜一蛇一起投胎,變成蔣中正跟毛澤東,兩者不合才發生內戰云云。
作為完成民主轉型的國家,領導者的是非功過應可攤開、供人褒貶,神格化的故事大可不必。不過回到龜神鎮雨本身,倒是呈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士林、北投,或者當初稱「陽明山管理局」的行政區,是一個在軍事上相當特殊的區域。
如果家裡有長輩出生於士林北投,翻過他的身分證,很可能會看到已經絕版的「Y」開頭身分證字號,那個「Y」指的就是陽明山管理局(原名草山管理局),涵括士林、北投、陽明山地區,直到1974年才改由台北市管轄(身分證字號開頭為A)。
陽明山過去曾因芒草遍及山頭,名作「草山」。日治初期,草山曾是抗日「土匪」及日軍交戰之地,期間日本人發現此處有溫泉,開始發展觀光,溫泉業者陸續進駐,旅館接連開張,1922年傳出日本攝政皇太子裕仁預計巡台後,更是大興土木,改善交通及市容,也興建了草山御賓館(後為國民黨黨政高層御用賓館)。
由於擁有完整的建設,國共內戰末期,蔣中正尋找撤退政府落腳處時,最終選定草山地區作為機要核心基地,設置總裁辦公室、草山管理局等單位,並為避免「入草為寇」之想像,於1951年更名為陽明山(如有興趣,更詳細內容可閱讀吳亮衡《再見・草山》)。
這對後來的士林北投有什麼影響呢?士林除了有官邸,還有保密局本部(後軍情局),周邊眷村住戶多於軍情局工作。北投更是設置許多特殊單位,例如日軍顧問團(白團)與政工幹校體系,後者包含加強政治作戰工作的政戰學校、進行思想傳播的中國製片廠,這些單位也間接促成北投許多眷村的設立。
沒想到連日降雨也能扯到歷史吧?這正是歷史的有趣,脈絡總是藏在令人驚喜處。下次周末下雨掃興,不如打開氣象,看看北投是否為晴天,搞不好可以來一趟被大屯山庇蔭的歷史之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