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進行式】王立柔/行動代號:順風耳

決定陪爸爸配助聽器時,我暗自將這個任務命名為「順風耳行動」,擬定了一連串作戰計畫。
過去我像很多人一樣,總以為重聽是自然的老化現象,從未意識到聽力損失與大腦功能之間的密切關聯,直到近年來醫界頻頻呼籲應及早矯正聽力損失,否則失智症的風險也會增加,聽損所導致的社交隔離更會讓人陷入孤獨和憂鬱。
然而,有資料指出台灣潛在聽損人口是兩百萬人,使用輔具的人卻不到5%,網路上更充滿「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等教戰文——不對,細看才發現是句尾有問號的求救文(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以及語尾有問號和驚嘆號的崩潰文(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各種證據顯示,帶長輩去配助聽可謂「幹大事」,若未做好覺悟,很快便會以驚嘆號作結,在內心嘶吼千萬遍:「如何說服長輩戴助聽器!!」
很幸運地,我們家的順風耳行動已圓滿完成。儘管不能一體適用,以下仍依經驗分享一些可能派得上用場的覺悟。
覺悟一:沒抗拒當撿到,有抗拒就笑笑
「改變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困難的。」一篇名為〈從長輩的角度看「戴助聽器」這件事〉的文章寫道。尤其老年人的適應能力不比從前,除非到了疼痛難耐或重大傷病的地步,往往不願著手調整,「這樣就必須接受自己的老化,接受許多額外的資訊,甚至改變生活模式⋯⋯這是相當大的壓力。」
讀這類文章無法直接解決問題,卻足以讓陪伴者反問自己:面對生命,我們真的又有那麼勇敢嗎?只要答案有一絲猶疑,焦急的心便能冷靜下來,更細緻地回應當事人的抗拒。比方說,假如長輩認為戴助聽器很難堪,不妨拿其他輔具舉例——廣義而言,拐杖、輪椅、假牙、眼鏡都算輔具,若他們同意「腿摔斷了要撐拐杖」、「咬不動要戴假牙」、「看不清楚要戴眼鏡」再正常不過,可試著開導助聽器在意義上沒什麼不同。
覺悟二:「知情同意」勝過「知情不報」
但要注意的是,助聽器戴起來的確沒有戴眼鏡輕鬆。一般而言,聽損者戴上助聽器後需要數周至數個月的適應期,慢慢習慣重新拾回的聲音,並練習分辨混雜在一起的聲響。若聽損者缺乏心理準備,恐怕不久就會因疲累而放棄,從此對助聽器更加反感。
因此,向爸爸提議要配助聽器時,我希望落實知情同意原則,協助他在足夠的事實基礎上做出理性的決策,於是整合了一些資料,就「為何要戴助聽器」、「助聽器的種類與價格」、「助聽器選配流程」、「適應與保養」四個面向,做了一個其實很普通但足以震懾銀髮族的PPT簡報,再利用螢幕錄製功能,預錄了二十五分鐘的講解影片請他觀看。
或許有人會認為,講清楚就沒戲唱了。但反過來想,如果當事人僅抱持應付心態,而非真正對這個輔具有所認識,那麼就算戴了助聽器,稍有不適大概就會馬上放棄。用騙的把人騙去,最終也可能因價格鬧得不愉快,倒不如事先介紹助聽器的行情、政府的相關補助,給他們一點空間評估。若長輩嘟噥「太貴」,陪伴者亦不必放在心上,等級較高的助聽器確實不是小錢,相當於一邊耳朵掛著一輛機車,甚至兩輛。如果向來勤儉的老人家反應淡定,該檢查的就不是聽力,而是有沒有撞到頭了吧?
很多人小時候都不喜歡大人滿口「為你好」,卻不尊重自己的意願,抑或是把孩子當成笨蛋,什麼都不解釋,一味要求孩子聽從。同理,在照顧老年人時能做的,就是儘量避免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
覺悟三:整個溝通模式都要改變
就這樣,我陪爸爸前往一間附有聽力所的助聽器門市。聽力師各方面都很專業,硬要挑剔的話,就是有時會忽略主角的存在,對著陪同的我和媽媽,用第三人稱來談論爸爸:「他」是不是這樣?「他」會那樣嗎?
聽損者的孤立感大概就是這樣來的。既然他聽不清楚,就乾脆別跟他講。既然問他要問很久,就乾脆請別人替他做決定。儘管他並非完全聽不到——或就算完全聽不到,至少也還看得到、感受得到,擁有獨立的意識與判斷——大家還是當著他的面,排除他的參與。
「障礙」之所以成為障礙,所有人都推了一把。
要扭轉這種傾斜的溝通模式,並非登高一呼「該怎麼改」就能改變,僅能實際介入以造成擾動,例如適時插進對話,將其他人的發言轉化為第二人稱,注視著聽損者緩慢而清晰地再問一遍,將局面重心導回他的身上。穿針引線時若要顧及氣氛,可擺出插科打諢的姿態。
覺悟四:開出的支票要兌現
最重要的是,順風耳行動的終點並不是長輩戴上助聽器的那刻。許多人在遊說階段會祭出各種誘因,像是「聽得清楚才能跟人聊天」,那如果他們真的戴了助聽器,周遭的人依然沒有跟他們多說幾句話,他們會作何感想?又要怎麼維持戴助聽器的動力?
助聽器不是萬能,「售後服務」才是關鍵。持續關心適應狀況、循序漸進地邀請他們從事各種活動,才能真正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質。
總結而言,陪爸爸配助聽器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協助的對象是誰,健康議題既急迫又複雜,有時需軟性引導,有時需強勢介入,如何拿捏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若要保持初衷,就必須不時自問:我們究竟是想幫這個人解決他的麻煩,還是把他當成要解決的麻煩?目標是改善當事人的生活,還是讓我們自己省事?
願所有正在執行,或準備啟動「順風耳行動」的人,都能順利達成任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