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館長員工桃園遇襲…警稱恐找不到兇手 張善政說重話了

「深呼吸一下」 美財長告訴Fed:這裡顯示了應該降息的訊號

桃園汽車逆向撞機車釀1死2傷 越籍男酒駕載2逃逸移工遭逮

職災死亡逾半數是新人 蘇俊賓籲職安法修法應正視

行政院院會今討論「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草案,與會的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建議,中央應加重業主的職安教育責任,也應善用智慧科技輔助以及訓練資源,降低新進人員和移工職災案件。圖/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院會今討論「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草案,與會的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建議,中央應加重業主的職安教育責任,也應善用智慧科技輔助以及訓練資源,降低新進人員和移工職災案件。圖/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院會今討論「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草案,與會的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指出,根據數據,營造業在職災死亡案件中超過一半、營造業移工的罹災率是本國勞工的2倍,另,就業一年內的新進勞工,竟更占職災死亡人數中一半以上,除建議中央加重業主的職安教育責任,也應善用智慧科技輔助以及訓練資源,降低新進人員和移工職災案件。

蘇俊賓表示,桃園市近2年共發生71起職災死亡案例,其中年資未滿一年的勞工有39人,占比超過一半;一年至三年者則有8人,占11%,兩者加起來顯示工作年資在三年內的職災死亡率占3分之2,全國數據也有類似趨勢。

換言之,初入職場的勞工可能因缺乏完善的教育訓練與防護資源,成為職災風險最高族群。另外,營造工地是職災死亡最集中場所,尤以「墜落」與「滾落」為主要致命原因,占比近6成,凸顯現場風險暴露明確、管理亟待強化。

蘇俊賓也直言,全國目前約有83萬名移工,有3.3萬人在營造業服務,其中桃園就有約6800位移工,大概占桃園營造業總勞工人數的7%,而桃園近兩年營造業職災死亡人數中,移工占13.5%,幾乎是本國人的兩倍,也反映外籍勞工多從事高風險工作,卻未必獲得足夠的保障與支持。

蘇俊賓強調,越高風險的工作環境,應該是給更有經驗、有充足準備的人來執行,目前的就業環境卻因缺工,這些工作常常由缺乏工作經驗的人來做,又沒有獲得足夠的保護和保障,這應是這次修法最該關注的面向;尤其是移工族群,因為語言不通,在跨國的語言文化輔導更重要,應確保所有勞工都能充分理解職場環境中的作業規範、防護流程與高風險工項,以減少職災風險。

蘇俊賓也指出,現行職安責任分配制度,多數法律責任仍集中在底層承攬者,導致真正握有資源與主導權的其實是最上游的業主,上游業主毋須擔負太多責任而輕忽,層層轉包之後,勞工的風險預防支援,和後續可能的補償常常面臨資源不對等的問題。

對於此次修法提出「向上追溯雇主責任」,蘇俊賓表示支持,但強調除了「事後賠償責任」外,應同步明定「事前預防義務」,促使上游業主在工程初期即投入足夠的風險評估經費、落實安全防護設備配置,甚至在未來法規中要求達一定規模的業主投入資源導入智慧科技進行職災預防。

例如運用IoT智能感測器即時監控震動、溫度、氣體異常,結合AI影像分析預警高風險行為,或設置電子圍籬保障危險區域安全,這些技術已具成熟性與可行性,應納入法制規範,作為業主依法履行預防義務的一部分。

死亡率 職災 風險

延伸閱讀

簡訊要求期限內點網址繳罰鍰 桃園監理站:小心詐騙

桃園模範母親表揚...唐寶寶女兒化身攝影師 記下感動時刻

110年歷史龍潭龍舟賽蘇俊賓點睛 今年大溪隊能否3連霸?精彩可期

賴清德稱戰獨裁應去天安門 蘇俊賓批:逞口舌之快

相關新聞

公部門社工加薪6600人受惠 保護性社工調薪後每月4.6萬

社工是撐起社會安全網的關鍵人力,衛福部社工司今公布,114年「聘用社工」及「社安網專業人員」調薪至4萬2742元至4萬6...

職災死亡逾半數是新人 蘇俊賓籲職安法修法應正視

行政院院會今討論「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草案,與會的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指出,根據數據,營造業在職災死亡案件中超過一半、營造...

福容飯店、台泥將開缺 7220職缺月薪上看7萬元

為協助青年朋友把握就業與打工良機,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將於5月在桃園、新竹及苗栗地區舉辦8場徵才活動,邀請221...

職場霸凌究竟有多嚴重?調查:72.8%上班族曾碰過

職場霸凌究竟有多嚴重?根據123yes求職網最新調查顯示,除了「身體傷害」外,上班族也害怕心理傷害」:也就是所謂的職場冷...

勞動節不快樂!66.2%上班族憂過勞、理想工時每天7小時

歡度五一勞動節,其實上班族心中的期望也不少。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在可複選狀況下,上班族前五大過節願望依序為:...

職場加班文化盛行 前五大加班導火線出爐「它」排第一

職場加班文化盛行,根據yes123求職網最新調查顯示,導致加班的主要原因,在可複選情況下,有以下這五大項:「工作量大,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