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萬人邊路跑邊捐了3億!他連跑3年:被終結者號抓住就出局

你聽過這個路跑活動Wings for Life嗎?4日在台北剛舉行。全球愛心大會串,31萬名跑者在191國不同城市的街頭同時起步,近3億元報名費全數用於脊椎損傷治癒研究,奔跑不只是為了征服終點,而是化作脊髓損傷研究實驗室裡、臨床試驗中每一個甦醒的神經細胞。
如果在同一時間、全世界有31萬人陪你一起跑步,會是什麼感覺?今年30歲的YouTuber 「椅人」,帶著因車禍意外、第九、十節胸椎受傷而癱瘓的下半身,參加了獨一無二的2025年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包含台灣在內,有191個國家、共計31萬719人一同起跑。
「我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參加比賽了,」推著輪椅向前,與一般跑者及職業運動員同場競技的「椅人」(何秉錡)帶著輕鬆的微笑說,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很有意義,因為比賽的報名費將全數投入脊髓損傷治癒的研究,可以說是助力慈善、傳遞社會正能量,「為了不能跑的人而跑」。
根據主辦單位紅牛(Red Bull)的脊椎病研究慈善跑賽後統計,2025年Wings for Life的全球參與人數再創新高,相較前一年的20萬6728名,增加了近10萬人,本次更募得860萬歐元(約新台幣2億9395萬元)的報名費及相關捐款金額,未來將用於支持324 個有發展潛力的研究計畫及臨床試驗。
「終結者號」來了,全球路跑好刺激
「椅人」介紹,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的賽程相當與眾不同,甚至是有點瘋狂,因為它是時間賽,沒有終點,可以跑到精疲力竭,可以跑到天荒地老,緊張刺激又充滿愛,激發出體內的極限能量。
以台北站為例,於台灣時間5月4日晚上7點於中正紀念堂正式展開,比賽規則是開跑的30分鐘後,一輛名為「終結者號」的虛擬小車將以時速12公里的速度,追逐前方的跑者,並逐漸加速。一旦被追上,該名跑者就停止比賽,跑者的最終成績就是被虛擬小車追上時的距離。
由於全世界是同一時間起跑,若是在世界其他角落,可能會輪到半夜出發。像是2024年,女子滑雪奧運冠軍、谷愛凌在美國參賽,是淩晨4點起床跑步,過程中還險些摔倒,但她沒有停止,仍在持續奔跑,最後在31.168公里處被終結者號「抓住」。
第一年參加Wings for Life時,「椅人」推著輪椅來到8.87公里時被終結者號追上,第二年成績稍稍退步,在8.25公里時完賽,「椅人」誠實地說:「因為那年事前沒什麼在訓練。」2025年路跑他不給自己壓力,只希望不要退步即可。
景美拔河隊金牌教練「撩下去」,全程攙著走
試著想像一下,倘若有一天跑步從我們的生命中消失,行走變成一種奢侈,人生將會變成怎樣的模樣?很可能會無比昏暗與悽慘。數據顯示,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脊髓損傷患者,因交通意外而造成,結果往往導致終生癱瘓。就像「椅人」說的:「中樞神經斷了,目前沒有方法可以治癒。」
於是,Wings for Life脊髓研究基金會應運而生,核心目標是「偏不信邪」,就是要找到治療脊髓損傷的解決之道。換句話說,當參賽者們投身於Wings for Life的賽道之際、奮力向前奔跑時,其實是在為脊髓損傷人士提供一雙助力的翅膀,鼓勵他們「沒試過怎麼知道自己不行」。
曾帶隊多次獲得世界金牌的郭昇,2018年騎乘自行車時被酒駕者從背後追撞,遭遇重大脊髓損傷,並被醫生判定為全癱。
沒想到,經過持續不斷地復健,郭昇不僅重返教職,還照樣帶隊四處征戰,斬獲金牌。自郭昇不良於行以來,景美女中拔河隊迄今已獲得8次冠軍,勝利腳步橫跨奧地利、澳洲、美國等。
此次郭昇參加Wings for Life「以愛為名」,全程由太太王柔鈞攙扶著慢慢前進,能走多遠就走多遠,以身體力行展示一顆熱愛運動的心,同時號召拔河隊的女學生選手們一齊參加。雖然平常訓練都只跑600公尺,教練這回卻為她們訂下20公里長距離的目標,選手們聽聞無不異常「感動」。
187萬人組隊飆速,為愛而跑
為不能跑的人而跑,2025年Wings for Life的全球跑者和輪椅使用者,平均每人完成12.4公里,累積總距離相當於繞地球赤道近64圈,其中日本選手福田穣( Jo Fukuda )以71.67公里的成績,創下賽事最遠距離紀錄,並拿下男子組冠軍,這也是他個人第三座全球冠軍。
德國選手菲佛(Esther Pfeiffer)則以59.03公里贏得女子組冠軍,不只拿下德國第一位女性全球冠軍,也成為史上第二位突破59公里的女性。
自2014年首屆賽事以來,Wings for Life 全球路跑共有187萬253 名參與者,累計募集善款達6053 萬歐元(約新台幣20.7億元)。下屆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預計於2026年5月10日舉行,活動預計將於11月5日開放報名,依照慣例參加名額很早就會爆滿。
(本文出自2025.05.06《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