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峻風波曝財產爭議 專家籲及早規劃預開型安養信託

72歲資深男星廖峻日前第3度中風,因腦出血送醫急救,目前已從加護病房轉入普通病房觀察。與健康危機同時浮出的,卻是家庭糾紛。照顧他長達7年的楊小姐和廖峻的獨子廖錦德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爭議持續延燒,也讓外界再次關注高齡長者的財產管理與安養安排。
信託公會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加劇,個人如何妥善規劃退休與安養資金,已成為全民關注的議題。若能及早啟動「預開型安養信託」,不僅可避免類似家庭爭產風波,也有助於保障自身老年生活所需。
所謂預開型安養信託,是指民眾在身心健康、仍具完全行為能力時,與信託業者簽訂契約,預先將資產存入信託帳戶。日後當契約約定的條件達成,例如罹患重大疾病、失能或入住安養機構時,信託即自動啟動,定期或按需支付生活、醫療、照護等相關費用,達到「專款專用」的效果。
信託公會祕書長呂蕙容表示, 此類信託設計具有高度彈性與親民門檻,通常無需高額簽約金,也不設最低資產限制。民眾可採定期定額或不定期追加方式,逐步累積資金,亦可設定贖回基金或外幣後直接轉入信託帳戶,打破「信託只適合富人」的迷思。且在尚未啟動給付前,管理費用通常低收或免收,有效減輕財務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信託資產可依需求搭配活存、定存或保守型投資工具運用,並建議每3至5年檢視調整資產配置。不過若投入金融商品,仍需留意市場風險,應衡量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此外,對於單身、無子女或親屬疏遠者,信託公會建議可結合「意定監護」制度進行雙軌安排。民眾可事先指定信任對象為未來的監護人,於日後失去判斷能力時,由法院依契約指定該人監護,並配合信託制度給付生活與醫療費用,避免資產被濫用或引發爭議。
此次廖峻事件凸顯高齡者若未提早建立財務與法律保障機制,一旦健康亮紅燈,除了醫療壓力,更恐引爆家庭紛爭。專家呼籲,預先規劃安養信託,並搭配法律制度設計,才能真正做到財產自主與晚年安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