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量子科技 美中角力新戰場
聯合國2024年6月宣布2025年為「國際量子科技年」,並訂出幾個目標,包括提高大眾對於量子科技與應用的認知,尤其希望向全球公眾揭開量子科學的面紗,以及希望強化跨國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與創新創業者之間的鏈結與合作;並縮短各國量子科技發展的落差;同時確保量子科技能應用在永續發展之中。
歐盟則在2024年3月簽署「量子公約」,同年5月歐盟委員宣布啟動新的「歐洲地平線」計畫,該計算鎖定幾項關鍵新興科技,其中,量子技術投入的資源僅次於大型AI模型。值得留意的是,北約科學技術組織2025年4月發布「2025-2045年科學技術宏觀趨勢報告」,歸納未來20年關鍵科技,北約科學技術組織提出預測:量子科技與AI將成為國際主要競爭場域。
量子科技可分為:量子運算、量子通與量子感測三個主要的科技次領域。雖然發展路徑與技術選項尚無法確定,但量子科技可能帶來的技術突破與商業化潛力將很巨大,其中美國與中國大陸為主要的競逐國家,甚至是AI之後的主要科技競逐焦點,並牽引國際產業、科技與經濟競爭格局的變化。
大陸在2021年的「十四五」規劃中,將量子科技視為國家戰略性科技項目,並重點培植如「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大力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美國的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藉由分析大陸在量子科技的研發支出與專利數量指出,大陸已在量子通訊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美國國會2018年通過《國家量子倡議法案》(NQI Act),目標在於藉由資助量子研究的投資經費,以及推動公私部門合作,加快美國量子科技發展。量子運算、量子感測及量子通訊也被美國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列入《關鍵與新興技術清單》。2025年川普就任後,多次提出量子科技將是美國維持全球科技領先地位的關鍵。
綜觀美、中對於量子科技發展,有兩個不同模式:一,兩國在量子科技次領域投入選擇存在明顯差異,以量子專利家族數量來看,大陸鎖定量子通訊,美國在量子運算有較大量的專利投入,除國家級研究機構,IBM、Google、Microsoft都是主要推動者;二,兩國研發資源投入模式不同,量子科技的研發資源,大陸主要以政府為主要投入者,美國以私部門為主要的資源投入,資源投入來源的差異,也延展不同的產業與科技發展模式,大陸量子科技發展產生較強烈的國家引導性質,美國量子科技發展主要由大型企業與資本市場所推動。
歐盟、日本、南韓都藉由國家資源發展本國的量子科技。然而,其他國家面臨的最大課題是:多數國家無法如同美中兩國投入大量國家科技研發資源於此,尤其是在發展路徑與技術選項都尚處驗證的階段。此外,日本、南韓等國思考本國量子科技布局時,也考慮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定位與特殊性位置來擬定整體國家戰略。
台灣如何在有限資源下,針對量子電腦未來與外部大國競爭的情境來進行判讀,將是關鍵,必須思考的面向有三:第一,除科技本身難度,技術操作成本也是能否大規模落地實現的關鍵。以量子運算為例,成本將是哪一項量子運算技術成為主流選項的關鍵篩選因子。
第二,商業模式也同樣進行演化,以量子運算為例,除思考量子運算產品技術服務研發,也須思索有哪些應用領域,可藉由量子運算驅動,推動「量子的產業化」與「產業的量子化」兩種策略應並行思考,這也意味台灣必須思考哪一種產業領域,是可以優先投入量子應用的場域。
第三,當量子科技技術、元件與設備成為美中競爭焦點,隨著美中競爭升溫,相對於AI,量子科技發展模式將有很大差異。量子科技發展勢必將處於壁壘強化、科技民族主義及保護主義較高的時期,這也意味台灣量子科技的發展須優先考慮國際陣營的選擇,並強化對於關鍵新興科技的監管體制,以取得盟國信任。(作者是資策會MIC產業顧問)
MIC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成立於1987年,專執ICT產業各領域的技術、產品、市場及趨勢研究,以「領航亞洲ICT產業情報暨顧問服務」專業智庫自期,扮演「政府智庫」及「產業顧問」角色。 研究範疇涵蓋電腦系統、行動通訊、數據網路、顯示器、多媒體與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環保綠能、太陽光電、企業資訊應用、軟體應用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及前瞻研究。並觀察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對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等地區深度研究。
訂閱《科技玩家》YouTube頻道!
💡 追新聞》》在Google News按下追蹤,科技玩家好文不漏接!
📢 「找車位神器」3秒搜出停車格!5縣市可用 駕駛實測嘆:相見恨晚
📢網紅「小周牙醫」歧視同志言論挨轟!道歉被網抓包IG、YT秒做1事:沒誠意
📢 Switch 2台北體驗會7/5登場!抽選制、超詳細報名規則曝
📢 ASUS VivoWatch 6 AERO智慧手環開箱!指尖量心電圖 睡眠追蹤曝「9成全淺眠」
📢 YouTube會員台灣便宜雙人方案來了!價格比印度貴近4倍 規則一次看
📢 獨/等到iPhone嗶進站!蘋果iOS18.4開放台灣NFC交易 悠遊卡公司回應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