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浮濫多恐怖 借45萬還250萬陷負債輪迴

卅六歲受害人吳先生,從廿八歲起向融資公司借款,被債務糾纏長達八年。吳先生為了投資創業借錢,不料碰到詐騙,創業失敗、公司倒閉,此時,代辦先是建議向融資公司「買車借貸」,號稱價值卅萬汽車可借到四十五萬,他卻只拿到卅六萬,其中代辦費竟然高達九萬元。
吳先生控訴,六年來要還的金額是七十五萬六千元,之後繼續落入「以債養債」陷阱,他把騎了七年的機車繼續拿去向融資公司借十二萬,借東補西反讓洞愈補愈大。吳先生說,八年內,光是多種借貸利息,累計下來竟高達二百五十萬元,每月要還的債務高達十幾萬元,使他根本繳不起房租,只好先睡車上,之後睡在教會。
吳先生形容這個歷程,就是無止盡的增貸、轉貸、再貸循環過程。他深怕不斷打來催繳的電話讓家人與朋友、公司知道他欠錢,所以不斷借錢去還債。討債者不願給寬限期之外,還以「空白本票」作為威脅工具,聲稱要送法院強制執行,逼使他只好繼續找代辦公司借錢來填。
商品貸亂象多 擔保品還造假
造成假交易橫行的源頭是公司法第十五條。該規定禁止非銀行業者作無擔保放款融資的業務,不肖業者鑽漏洞,假立擔保品的名目。律師趙興偉指出,大部分商品貸多是假買賣,不只冷氣機,甚至橄欖油都拿來作為名目,營造擔保放款的假象,而且用簡訊就可貸款。
社工李喜菁接觸過不少案例,她指出,包括冰箱、冷氣機,都可作為假交易標的,造假方式就是債權人在空白單據上填完之後,要債務人去大賣場和商品合拍一張照片,完成證據造假。
借款人三不知 還款落差懸殊
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借款人通常有三不知:一、看不到合約;二、透過代辦來處理,不知債權人是誰;三、只能問每期要繳多少,卻不知利率是多少。受害者不只一般民眾,也有小商號。趙興偉指出,有自然人獨資公司以八十桶橄欖油來向融資公司取得貸款,不法業者經常會視商號的特性,量身訂作商品的假買賣。
全國律師聯合會消債委員會主委、北律消債委員林孜俞指出,近年融資公司成為主要債務來源的新型債務,去年更爆出大量,汽車貸、手機貸、商品貸的受害者多不勝數。這類超貸的高利貸還有標配,一台卅五萬元的汽車可貸一百萬;手機七千元,竟然可貸五、六萬元;廿年早已折舊完的機車,竟然可貸卅萬元。
很多受害人總被貼上愛慕虛榮的標籤,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曾協助四百多位債務人的李喜菁指出,日常生活費入不敷出和投資詐騙的受害比例相當,尤其是四十至五十歲中壯年族群,在生活壓力下向融資公司借錢,卻自此掉進無底洞。
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吳宗昇收集樣本超過四百五十件案例,這些債務人多是收入偏低的小資族。月薪三萬元以下的年輕人、小資族、低薪收入戶,被融資公司討債的新型債務人,占比百分之六十六點七,已超過三分之二。
「混和型」債務 加速惡化速度
吳宗昇指出,債務的組成都是混合型的,包括卡債、信貸、車貸、商品貸、私人借貸等,其中,車貸或商品貸經常會加速債務惡化。
吳宗昇提出的另一份統計,顯示新型債務的債權金額分布。來自車貸、商品貸,欠債最多的金額是五十到一百萬,占比百分之廿五。而有千萬以上債務者也有卅九件,占比百分之八點七,可看出這些債務超過其財力所能負荷的嚴重程度。
第三份統計數據,是二○一九年一月至二○二五年四月,所有車貸和商品貸向法扶基金會救助債務解決諮詢案件的負債原因,其中,詐騙共卅一件,是第二大,第一及第三大則為事業資金和生活支出,分別有卅四件和廿八件。
律師:融資需建立聯徵系統
對於業者以機車、中古車來超貸給民眾所產生的債務,趙興偉指出現在較可行的方式,就是向法院爭取,透過這些中古車殘值來認定擔保放款的範圍,剩下的超貸就視同信用放款。這項主張已漸獲法院認同,因此許多法扶受害個案,現在都走這個模式來處理。
趙興偉和林永頌律師疾呼,聯合徵信中心的資料也必須將融資公司對民眾的借款納入,或是至少要另建一個融資公司聯徵平台或系統,否則只會使債務人「以債養債」的問題更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