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房價負擔沉重審計促改善 市府拚2032前蓋3萬社宅

桃園房價漲,家戶負擔逐年加重,圖為小會稽重劃區新大樓建案林立,不少房價每坪都超過50萬元。記者鄭國樑/攝影
桃園房價漲,家戶負擔逐年加重,圖為小會稽重劃區新大樓建案林立,不少房價每坪都超過50萬元。記者鄭國樑/攝影

桃園審計處在113年度決算審核報告指出,比較近年全國住宅價格指數、房貸負擔率等數據,顯示桃園市家戶房價負擔能力有越來越沈重的情形,市府應加快提出對策。

審計處表示,內政部統計2024年第4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為150.98,不但續創新高,且已連續26季呈上漲趨勢,房貸負擔率46.62%,房價所得比為10.76倍(越高負擔越重);對比桃園市同年第4季的住宅價格季指數為159.74,房貸負擔率39.97%,房價所得比為9.22倍,均低於全國平均值,也為六都最低。

不過桃園市住宅價格季指數自2022年第4季的130.30,上漲至2024年第4季的159.74,指數成長率為22.59%,比全國平均值高18.41%,居六都之冠。

此外,桃園房貸負擔率由2022年第4季的32.81%,攀升至2024年第4季之的39.97%,增加7.16個百分點,房價所得比由2022年第4季的7.83倍,攀升至2024年第4季的9.22倍,增加1.39倍,都高於全國平均之1.15倍,都第3,顯示桃園市家戶房價負擔能力越趨嚴峻。

桃園審計處指出,鑑於房價與民眾生活負擔密切相關,且近年國內房價上漲速度加快,市府針對房價負擔持續弱化問題,應積極研謀善策因應檢討改善。

另外,行政院2017年3月核定社會住宅興辦計畫,8年目標12萬戶,其中桃園市1萬5000戶,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已完工4524、興建中4430、已決標待開工3574戶,達成數合計1萬2528,目標占比83.52%未滿 9 成。

審計處指出,行政院續於去年10月提出百萬戶租屋家庭支持計畫草案(2025至2032年),桃園市累積目標總戶數為3萬戶,桃園市2014年升格直轄市後,人口持續增加,對於社會住宅需求提高,允宜籌謀因應積極推動,增加社會住宅戶數,以達成社會住宅照顧弱勢,實踐居住正義之政策目標,經函請檢討改善。

市府都發局表示,正持續盤點都市計畫變更或整體開發地區土地,配合變更審議及重劃工程,重點放在陸續啟動社會住宅興辦作業,並輔以租金補貼及包租代管等方式,建立多元住宅供給制度。

都發局統計至今年5月底,社會住宅設計中有3處430戶,預計再發包3處960戶,並配合都市計畫及整體開發工程進度,將於2032年前陸續啟動規畫中的8處1982戶,及11處逾2000戶的儲備基地,與中央合作推動達成2032年3萬戶的目標。

社會住宅 桃園 房價

延伸閱讀

桃園保時捷業務員北宜逆向超車掀爭議 公司回應:該業務停職

桃園有4例屈公病皆境外移入 環保、衛生局逾2萬志工防疫

桃園永安漁港漂流木公園2人溺水 民眾聯手搶救脫險

桃園八德深夜全警車 男拒檢衝撞逃逸車上查獲K毒還酒駕

相關新聞

40年過去…商品價格都漲了一倍!「通膨」未來東西會越來越貴且持續下去

我跟我媽相差了30歲,聽她提過小時候在屏東一碗陽春麵只要1元,這種便宜到誇張的價格,令我訝異。 在我讀國中時,同學們都會在補習前,先到附近的飲料店買點心。當時大杯的珍珠奶茶價格大約是25元到30元、

補助10億「解決旅宿缺工」成效不佳!網揭台灣觀光缺陷:薪水不漲補也沒用

交通部觀光署為解決旅宿業缺工問題,編列10億元補助業者增聘房務與清潔人員,原估可帶動逾1萬6000人就業,實際卻僅增加2617人。審計部決算報告指出,補助期間觀光旅館與一般旅館客房部職工增幅均未達1成,顯示政策對改善缺工幫助有限。報告也引述統計數據,住宿及餐飲業離職主因以待遇不符期望佔比最高,凸顯薪資與求職者需求落差。觀光署回應將持續宣導提高薪資、營造友善職場,並推動科技輔助與彈性用工,以強化服務品質。

酷澎法說會提到台灣22次!背後是給momo的3個壞消息

酷澎這個季度財報會議上,「台灣」這個關鍵字在整場會議中出現了22次!且酷澎創辦人金範錫本人就提了10次。

酷澎來勢洶洶搶市占 蝦皮拚了首推「全台當日到貨」

有別於momo、PChome目前限定北部地區為一日配送範圍,蝦皮領先同業,今天率先喊出全台當日到貨服務,不僅掌握物流配送...

台中第三家好市多傳來大消息! 選址台中港區傳9月公布結果

台中市第三家好市多(Costco)據傳將選址在海線區域,並計劃落腳台中港區,但目前官方尚未正式公開地點。市場傳出,台中市...

Gogoro發布Q2財報 姜家煒:對下半年前景有信心

電動機車龍頭Gogoro公布第二季財務報告,Gogoro代理執行長姜家煒表示,雖然受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及台灣市場消費者信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