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過去…商品價格都漲了一倍!「通膨」未來東西會越來越貴且持續下去

我跟我媽相差了30歲,聽她提過小時候在屏東一碗陽春麵只要1元,這種便宜到誇張的價格,令我訝異。
在我讀國中時,同學們都會在補習前,先到附近的飲料店買點心。當時大杯的珍珠奶茶價格大約是25元到30元、炸甜不辣約15元,總之,只要一個50元銅板就能搞定這樣的套餐。
然而,到了2023年,便宜一點的炸甜不辣至少要30元,珍珠奶茶大約是60元到70元,使用純鮮奶、或是有名的店家,價格甚至會接近80元、90元。
驀然回首,才發現有了如此普遍性的改變。漲價並不是短時間就發生,是經過了好幾年、甚至幾十年,而這種改變,便稱為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膨。
根據經濟學定義,通膨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的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或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下滑。只有具備「普遍」、「持續」和「顯著上漲」等特徵,才能稱為通膨。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資料,從1981年以來到2025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是1.61%,中位數則是1.47%。在這段時間,物價指數(以2021年平均為100當基期)從52.95成長到109.43,翻了一倍。
實際的感覺就是,40年過去,商品價格都漲了一倍,雞排從40元變成80元、珍珠奶茶從30元變70元。
物價上漲並非完全不好,穩定的通膨對整體經濟有益。只要通膨率穩定、小幅度上漲就有利經濟成長;企業看見景氣變好,更願意投資、僱用員工;而利潤提升,員工才可能加薪;有錢買東西、經濟又成長,帶來正向影響。
世界公認的通膨率目標是2%至3%,比如美國在1927年到2023年的長期平均通貨膨脹率為3.1%。反之,若薪水或存款跟不上物價上漲,實際上能買到的東西就變少了,這就是「購買力縮水」。因此,可預見的是,未來東西會越來越貴,且持續下去。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財富自由的階梯:5年賺到400萬,10年累積1,000萬。 我這樣精選ETF,年賺20%。》,作者:PG財經筆記 蔡至誠)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