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億級大戶等雙賺!高資產存款比重暴增至47.4% 擁抱台幣計價債券基金

豪雨連5天炸中南部!2天恐有「致災性降雨」 竹節草颱風最新動態曝光

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 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郭紘瑜原本是工程師,30歲後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郭紘瑜原本是工程師,30歲後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撰文╱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燠熱的6月午後,郭紘瑜撐著塑膠筏,在養殖臺灣鯛的魚塭中央讓攝影記者拍照。攝影記者指揮著:「好喔,這個姿勢很棒,可以幫我再划到水車旁邊嗎?」只見郭紘瑜馬上擺出笑容,一臉輕鬆愜意的樣子。

上岸後我走在郭紘瑜身邊,打算回漁寮繼續採訪。見他不說話,轉頭看去,才發現他黝黑的頭頸各處皮膚早淌滿了汗滴。下池拍照不過20分鐘左右,沒想到這麼耗費體力?「所以沒人要嫁過來啊,真的很累。」郭紘瑜笑著說。

所謂沒人要嫁過來的故事是這樣的:1982年嘉義義竹鄉出生的郭紘瑜,30歲前在臺北當機構工程師(mechanical engineer),年收入超過百萬元;本來都與未婚妻訂婚了,卻因為對方家長希望女兒嫁給公務員,兩人只能黯然分手。郭紘瑜父親怕他因為婚姻的事情遭受打擊,不放心他一個人在異地生活,便要他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最後爸爸是跟我說:『他也老了。』雖然他還可以做(養殖),但我也不希望他那麼累。」郭紘瑜說:「我是這裡(義竹鄉)長大的,還是放不下家裡的土地。每次回來看到爸爸曬得烏趖趖(oo-sô-sô,臺語形容很黑的意思)眼淚都快滴下來,那時候我爸、媽膝蓋都換人工關節了。」

郭紘瑜的父母。 (圖片提供╱郭紘瑜)
郭紘瑜的父母。 (圖片提供╱郭紘瑜)

回鄉養魚良伴難覓 轉移重心改善養殖環境

郭紘瑜回到家鄉後,雖然知道從事養殖漁業想找伴侶更困難,但他本人和父母都沒放棄希望,相親紀錄總計32次,但最後皆鎩羽而歸。他還曾上臉書公開徵婚,字字寫出漁二代覓偶血淚,引發媒體爭相報導。「最好笑是有次相親,去無菜單料理餐廳吃飯,那攤很貴,花了快一萬元。最後我跟對方要LINE,對方說她沒在用通訊軟體,結果這時她手機突然響起LINE的提示音。」郭紘瑜苦笑著說。

「其實相親這件事情,到了某個年紀的時候,就是人肉市場,大家都在爭。現在我隨緣了啦,只覺得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才是真的。」所謂錢才是真的這件事,意味著郭紘瑜在那之後,把生命全部的重心從人肉市場轉移到了魚肉市場。

郭父原本養殖白蝦、鰻魚以及烏魚,郭紘瑜回鄉接手後,為了改善傳統的養殖環境,吃盡了苦頭。「白蝦最常遇到細菌型感染,細菌感染身體黑黑的人家就不收。那叫黑腮病啦,其實就只是需要消毒而已,當時真的覺得他們(父母)對這些合法藥物的使用不懂。」為了解決這些父母不懂的病害、養殖環境問題,郭紘瑜上網找文獻,四處向業界前輩請教,甚至跑去找獸醫師,「然後回來再統整資訊,把不好的丟掉,留下我覺得可以的。」

郭紘瑜的父親是養殖鰻魚起家。 (圖片提供╱郭紘瑜)
郭紘瑜的父親是養殖鰻魚起家。 (圖片提供╱郭紘瑜)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汐止73歲保全與妻陳屍屋內…兒透露曾遭詐250萬!檢警相驗追死因

因應畢業季大規模徵才周六在成大登場 59家企業釋出近3千職缺

汽車關稅調降引發勞界不滿!桃園總工會:我們不是阿斗,對政府失望!

29歲行銷人想轉行工程師 網點這職缺勸退:可能賺得比現在少

相關新聞

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 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順一漁場養殖70甲、產量全臺第一 總統也讚聲 第三代王偉珉接班 企業化經營首重養殖計畫

從臺南西港起家的順一漁場,6年前第三代漁青王偉珉接手家族事業,發揮管理專長,將傳統魚塭蛻變企業化養殖,採以承租方式養殖範圍分布北臺南7個行政區,產品包含各式規格吳郭魚,中間育成的魚苗、能裝進便當盒的菜魚,到1臺斤以上內外銷規格的成魚,自然也包括符合嚴格「臺灣鯛」標準的產品,占有國內產量一定的比重。

契約養殖穩供貨 口湖臺灣鯛魚片銷美勤 取得國際驗證符世界趨勢 智能養殖抗全球暖化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高鉦打造臺灣鯛種苗王國 年供苗億尾 市占全臺七成

「高鉦臺灣鯛繁殖場」繁殖出的魚苗,在臺灣市占率超過七成。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市占率,除了優異的育苗技術外,以科學化管理、智慧設施,精準把關的規格化產品與精準出貨量,是商譽與口碑的關鍵。有了好的魚苗,才有好的成魚;在極端氣候肆虐的今天,高品質魚苗帶來的高抗病、高環境抗壓,更是臺灣鯛產業鏈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源頭。

毋免驚 臺灣鯛好吃國際攏知影 搶攻市場時機近 漁民業者須齊心

臺灣曾是第一個把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東南亞等地生產的低價魚瓜分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臺灣將國產吳郭魚取名為「臺灣鯛」,經過20多年時間,臺灣鯛深受在美華人喜愛。就好像紐西蘭奇異果一樣,臺灣鯛在國際上,也代表著產銷過程經過嚴格把關的最高品質吳郭魚。

從吳郭魚到臺灣鯛 源於非洲的臺灣之光

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水產,牠的另一個名稱吳郭魚,背後跟隨一段傳奇故事:臺籍日本兵吳振輝、郭啟彰將魚苗從新加坡帶回臺灣,順利繁殖成功並獲推廣,「吳郭魚」之名就是為了紀念他們。這段故事並非吳郭魚身世的結局,後續各試驗單位持續引進其他品種,嘗試選育肉質更佳、產量更大的吳郭魚,近年更以臺灣鯛之名行銷海內外。讓我們一起認識這條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