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 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撰文╱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燠熱的6月午後,郭紘瑜撐著塑膠筏,在養殖臺灣鯛的魚塭中央讓攝影記者拍照。攝影記者指揮著:「好喔,這個姿勢很棒,可以幫我再划到水車旁邊嗎?」只見郭紘瑜馬上擺出笑容,一臉輕鬆愜意的樣子。
上岸後我走在郭紘瑜身邊,打算回漁寮繼續採訪。見他不說話,轉頭看去,才發現他黝黑的頭頸各處皮膚早淌滿了汗滴。下池拍照不過20分鐘左右,沒想到這麼耗費體力?「所以沒人要嫁過來啊,真的很累。」郭紘瑜笑著說。
所謂沒人要嫁過來的故事是這樣的:1982年嘉義義竹鄉出生的郭紘瑜,30歲前在臺北當機構工程師(mechanical engineer),年收入超過百萬元;本來都與未婚妻訂婚了,卻因為對方家長希望女兒嫁給公務員,兩人只能黯然分手。郭紘瑜父親怕他因為婚姻的事情遭受打擊,不放心他一個人在異地生活,便要他回鄉承接家裡的養殖事業。
「最後爸爸是跟我說:『他也老了。』雖然他還可以做(養殖),但我也不希望他那麼累。」郭紘瑜說:「我是這裡(義竹鄉)長大的,還是放不下家裡的土地。每次回來看到爸爸曬得烏趖趖(oo-sô-sô,臺語形容很黑的意思)眼淚都快滴下來,那時候我爸、媽膝蓋都換人工關節了。」
回鄉養魚良伴難覓 轉移重心改善養殖環境
郭紘瑜回到家鄉後,雖然知道從事養殖漁業想找伴侶更困難,但他本人和父母都沒放棄希望,相親紀錄總計32次,但最後皆鎩羽而歸。他還曾上臉書公開徵婚,字字寫出漁二代覓偶血淚,引發媒體爭相報導。「最好笑是有次相親,去無菜單料理餐廳吃飯,那攤很貴,花了快一萬元。最後我跟對方要LINE,對方說她沒在用通訊軟體,結果這時她手機突然響起LINE的提示音。」郭紘瑜苦笑著說。
「其實相親這件事情,到了某個年紀的時候,就是人肉市場,大家都在爭。現在我隨緣了啦,只覺得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才是真的。」所謂錢才是真的這件事,意味著郭紘瑜在那之後,把生命全部的重心從人肉市場轉移到了魚肉市場。
郭父原本養殖白蝦、鰻魚以及烏魚,郭紘瑜回鄉接手後,為了改善傳統的養殖環境,吃盡了苦頭。「白蝦最常遇到細菌型感染,細菌感染身體黑黑的人家就不收。那叫黑腮病啦,其實就只是需要消毒而已,當時真的覺得他們(父母)對這些合法藥物的使用不懂。」為了解決這些父母不懂的病害、養殖環境問題,郭紘瑜上網找文獻,四處向業界前輩請教,甚至跑去找獸醫師,「然後回來再統整資訊,把不好的丟掉,留下我覺得可以的。」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