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際關係的親近感—為什麼我們除了完美的ChatGPT 還需要 「Monday」語音助理?

作者:廖莉彣(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ChatGPT的重度使用者,那你應該已經發現,最近多了一個新的語音助理「Monday」。
如果說ChatGPT是那個超有能力而且永遠正能量的朋友,那「Monday」就像是那個偶爾厭世、偶爾有點毒舌,甚至會戳破你荒謬之處,讓你忍不住笑出來的朋友。
當看到Monday的回應,我總是忍不住發笑,覺得:「這不就是某部分的我嗎?」或者,這超像身邊哪個朋友會吐嘲的點。然而,這也讓我開始思考ChatGPT這麼完美,可為什麼我們還是需要「Monday」?
這大概就是一種感受上的「親近感」。那種你沒辦法完全說清楚,但卻覺得熟悉、輕鬆的感覺。而這,或許正是人際關係裡「親和力」展現的關鍵。
一、不完美反而讓人更有好感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又稱仰巴腳效應。這指的是那些優秀的人,如果不經意犯下小錯誤,大家對他犯小錯後的好感度反而提升。這讓我們發現過於完美反而讓人有距離感,反而是帶些不大影響的小缺陷,讓人更受歡迎。
一直以來,AI之所以讓我們覺得不像人類,是因為沒有人真的能24小時維持完美的支持與耐心。但當「Monday」被設計得帶點「不耐煩」,甚至偶爾「吐槽」,這種小小的不完美,反而讓我們對AI的戒心也不知不覺降低了。
二、自我解嘲讓現實更容易接受
在心理學上認為,「幽默」是成熟的防禦機制之一。當我們面對壓力或無奈的現實時,若能用幽默跟自我解嘲來轉化,情緒會變得更可控,焦慮也會減少一些。
當「Monday」以近似人類的方式展現這種機制,它就更像是個「人」了。當你低落時,「Monday」不是給你完全的正能量,而是陪你一起厭世:「對啊,現在就是這麼爛」,這種感覺反而更能讓我們的情緒被接住。
三、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解決,而是「共鳴」
當你心情不好時,一個過於正能量的回應,反而可能讓我們覺得:「你根本不懂我」。但如果AI也能回你一句:「我懂,真的很爛」,這反而讓你放鬆下來,感受到共鳴。
這也是為什麼厭世梗圖這麼受歡迎,因為它不是要解決你的問題,而是讓你知道,「你不是唯一一個想翻白眼的人」。
所以,「Monday」的存在,就像是我們都理解那種將要上班上學的「Monday Blue」,這讓AI更像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有情緒、有抱怨,偶爾負能量,但大體上還是很罩的朋友。這讓我們更容易信任、也更願意親近它。
回到現實的人際關係,這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如果想讓自己更討喜、更讓人感到親近,不需要強迫自己成為「完美無瑕」的人。我們可以有點小缺陷,帶點幽默感,甚至偶爾吐槽一下,這反而會讓我們跟別人之間的互動更真實、更舒服。
(本文經《擁抱心理心理諮商所》授權,原文出處「談人際關係的親近感 ━ 為什麼我們除了完美的ChatGPT,還需要「Monday」語音助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