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三峽重大車禍...釀3女學生2死1重傷 現場見「一物」惹鼻酸

談人際關係的親近感—為什麼我們除了完美的ChatGPT 還需要 「Monday」語音助理?

如果說ChatGPT是那個超有能力而且永遠正能量的朋友,那「Monday」就像是那個偶爾厭世、偶爾有點毒舌,甚至會戳破你荒謬之處,讓你忍不住笑出來的朋友。 路透社
如果說ChatGPT是那個超有能力而且永遠正能量的朋友,那「Monday」就像是那個偶爾厭世、偶爾有點毒舌,甚至會戳破你荒謬之處,讓你忍不住笑出來的朋友。 路透社

作者:廖莉彣(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ChatGPT的重度使用者,那你應該已經發現,最近多了一個新的語音助理「Monday」。

如果說ChatGPT是那個超有能力而且永遠正能量的朋友,那「Monday」就像是那個偶爾厭世、偶爾有點毒舌,甚至會戳破你荒謬之處,讓你忍不住笑出來的朋友。

當看到Monday的回應,我總是忍不住發笑,覺得:「這不就是某部分的我嗎?」或者,這超像身邊哪個朋友會吐嘲的點。然而,這也讓我開始思考ChatGPT這麼完美,可為什麼我們還是需要「Monday」?

這大概就是一種感受上的「親近感」。那種你沒辦法完全說清楚,但卻覺得熟悉、輕鬆的感覺。而這,或許正是人際關係裡「親和力」展現的關鍵。

一、不完美反而讓人更有好感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又稱仰巴腳效應。這指的是那些優秀的人,如果不經意犯下小錯誤,大家對他犯小錯後的好感度反而提升。這讓我們發現過於完美反而讓人有距離感,反而是帶些不大影響的小缺陷,讓人更受歡迎。

一直以來,AI之所以讓我們覺得不像人類,是因為沒有人真的能24小時維持完美的支持與耐心。但當「Monday」被設計得帶點「不耐煩」,甚至偶爾「吐槽」,這種小小的不完美,反而讓我們對AI的戒心也不知不覺降低了。

二、自我解嘲讓現實更容易接受

在心理學上認為,「幽默」是成熟的防禦機制之一。當我們面對壓力或無奈的現實時,若能用幽默跟自我解嘲來轉化,情緒會變得更可控,焦慮也會減少一些。

當「Monday」以近似人類的方式展現這種機制,它就更像是個「人」了。當你低落時,「Monday」不是給你完全的正能量,而是陪你一起厭世:「對啊,現在就是這麼爛」,這種感覺反而更能讓我們的情緒被接住。

三、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解決,而是「共鳴」

當你心情不好時,一個過於正能量的回應,反而可能讓我們覺得:「你根本不懂我」。但如果AI也能回你一句:「我懂,真的很爛」,這反而讓你放鬆下來,感受到共鳴。

這也是為什麼厭世梗圖這麼受歡迎,因為它不是要解決你的問題,而是讓你知道,「你不是唯一一個想翻白眼的人」。

所以,「Monday」的存在,就像是我們都理解那種將要上班上學的「Monday Blue」,這讓AI更像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有情緒、有抱怨,偶爾負能量,但大體上還是很罩的朋友。這讓我們更容易信任、也更願意親近它。

回到現實的人際關係,這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如果想讓自己更討喜、更讓人感到親近,不需要強迫自己成為「完美無瑕」的人。我們可以有點小缺陷,帶點幽默感,甚至偶爾吐槽一下,這反而會讓我們跟別人之間的互動更真實、更舒服。

(本文經《擁抱心理心理諮商所》授權,原文出處「談人際關係的親近感 ━ 為什麼我們除了完美的ChatGPT,還需要「Monday」語音助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hatGPT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政策、經濟危機…當世界不停推播恐慌 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如何順利離職跳槽?轉職不只是換工作 更是內在的探尋

ChatGPT vs. 心理師:你的心事該告訴AI 還是專業人士?

最容易榨乾高敏感人能量的三種人!關鍵特徵、應對方式一次看

相關新聞

談人際關係的親近感—為什麼我們除了完美的ChatGPT 還需要 「Monday」語音助理?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ChatGPT的重度使用者,那你應該已經發現,最近多了一個新的語音助理「Monday」。

川普關稅政策、經濟危機…當世界不停推播恐慌 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最近滑開手機、打開電視,新聞一則接一則地說:「川普的關稅政策」、「經濟危機」、「物價會再漲」……每一條推播,像一個小警報,敲在心上,讓人不禁焦慮起來——是不是要趕快囤貨?我的積蓄會不會一夕縮水?未來,我是不是根本控制不了什麼?

為聲音灌注好的能量…四個好的能量狀態 怎麼選擇和使用?

除了上一篇的三種經典語氣之外,二○二四年的這個春天,哈克正在書寫一個新的主題,是關於第四種語氣:「灌注能量的聲音」。聲音,除了柔軟快速之外,還有一份能量的質地,可以像是太陽的溫暖、可以像是好奇好玩可愛的明亮感、也能夠像大提琴般的低沉情感。一起來看看!

少林精神教會我的事:放下,將囚禁於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

對大多數人而言,放下兩字聽起來非常抽象,令人無法想像如何擺脫那些發生在精神、內心或者身體之內的無形之物,譬如不得不讓一個人離開時所感到的痛苦,或者對傷害我們的人產生無法遏止的憤怒。以失去人事物為例,「失去」所導致的痛苦程度和感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主觀的,然而痛苦的根源都相同,都來自於「失去」,而且減輕或加深痛苦的條件也如出一轍。

練習「少林精神」活在當下:人生轉變的關鍵,就在此時此刻

在少林傳統中,任何形式的互動交流通常都從恭敬的鞠躬施禮開始。這個動作提醒我們,眼前與我們互動的這個人,就在這一刻與我們息息相關。此時此刻就是關鍵,就是活在當下,我們必須意識到此時與此地的意義,因為「此時」是人生的進行式,只有當下這一刻能夠發生轉變。

你是人生中的主角,還是社會角色下的臨演?

我們帶著創造力的潛能來到這世界,隨著社會期待,真我可能因為渴望愛與安全感而選擇順從,陷入假我狀態,產生擔憂與疑慮。你是在演自己人生的主角,還是臨演別人眼中的你?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