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精神教會我的事:放下,將囚禁於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對大多數人而言,放下兩字聽起來非常抽象,令人無法想像如何擺脫那些發生在精神、內心或者身體之內的無形之物,譬如不得不讓一個人離開時所感到的痛苦,或者對傷害我們的人產生無法遏止的憤怒。以失去人事物為例,「失去」所導致的痛苦程度和感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主觀的,然而痛苦的根源都相同,都來自於「失去」,而且減輕或加深痛苦的條件也如出一轍。

可能因為我們有受傷的風險,或因為受到衝擊而陷入失衡狀態,所以痛苦的內心發出訊號,讓我們知道自己正處於非常時期。想要克服痛苦,可以靜觀其變,期望導致痛苦的根源自行消失,同時磨練自己的耐性,等待傷口逐漸癒合;或者學會將痛苦視為人生經驗的一部分,坦然接受並早日消除。

蹲馬步樁,正是幫助你鍛鍊耐心與體驗其中道理的方法。當你保持馬步姿勢的時間夠久,身體便會發出壓力訊號,對於訓練有素的人而言,這些訊號不外乎是一種正面壓力。在蹲馬步樁的同時,如果你能夠調整呼吸,先接受疼痛,然後在不改變姿勢的狀態下,藉助呼吸吐納把疼痛拋諸腦後,那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之後,你將認識到自己的精神力量何等強大。你與馬步樁之間的關係將會改變,與痛苦之間的糾纏也將隨之改善。不斷修習馬步樁的最大收穫,便是你將能夠改變、調整自己。不要顧慮太多,不用擔心過程,只要開始練習,自然水到渠成。

練習「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捨才有得,新的機會才有可能向你開啟。況且「放下」能夠將囚禁於精神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出來,讓人明顯感受到心智恢復清澈的思維。

圖為《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圖為《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佛陀曾說:「生氣就好比自己喝下毒藥,卻指望別人痛苦。」企圖改變別人或周遭環境來達到目標,往往是一件耗盡心力卻徒勞無功的事。所以不如省下這些精力、腦力和心思,投入未來的下一步計畫以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當你懂得運用身體放下痛苦時,你的心靈也能夠跟著放下。當別人的行為不再激起你的憤怒或痛苦時,你將洞察別人行為背後的動機,產生慈悲心,進而幫助自己從困境中解脫。佛陀如此說過,達賴喇嘛也在各處重申:憤怒、仇恨以及所有其他的負面情緒,不會因為以牙還牙而消失,唯有慈悲心才能化解。

學會放手,回到開放的心境,重新調整自己之後,再整裝待發、繼續前進。

(本文出自《打造強韌內在的少林精神:歐洲掌門人給你的13個日常練習》,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談人際關係的親近感—為什麼我們除了完美的ChatGPT 還需要 「Monday」語音助理?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ChatGPT的重度使用者,那你應該已經發現,最近多了一個新的語音助理「Monday」。

川普關稅政策、經濟危機…當世界不停推播恐慌 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最近滑開手機、打開電視,新聞一則接一則地說:「川普的關稅政策」、「經濟危機」、「物價會再漲」……每一條推播,像一個小警報,敲在心上,讓人不禁焦慮起來——是不是要趕快囤貨?我的積蓄會不會一夕縮水?未來,我是不是根本控制不了什麼?

少林精神教會我的事:放下,將囚禁於痛苦中的能量重新釋放

對大多數人而言,放下兩字聽起來非常抽象,令人無法想像如何擺脫那些發生在精神、內心或者身體之內的無形之物,譬如不得不讓一個人離開時所感到的痛苦,或者對傷害我們的人產生無法遏止的憤怒。以失去人事物為例,「失去」所導致的痛苦程度和感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主觀的,然而痛苦的根源都相同,都來自於「失去」,而且減輕或加深痛苦的條件也如出一轍。

練習「少林精神」活在當下:人生轉變的關鍵,就在此時此刻

在少林傳統中,任何形式的互動交流通常都從恭敬的鞠躬施禮開始。這個動作提醒我們,眼前與我們互動的這個人,就在這一刻與我們息息相關。此時此刻就是關鍵,就是活在當下,我們必須意識到此時與此地的意義,因為「此時」是人生的進行式,只有當下這一刻能夠發生轉變。

為聲音灌注好的能量…四個好的能量狀態 怎麼選擇和使用?

除了上一篇的三種經典語氣之外,二○二四年的這個春天,哈克正在書寫一個新的主題,是關於第四種語氣:「灌注能量的聲音」。聲音,除了柔軟快速之外,還有一份能量的質地,可以像是太陽的溫暖、可以像是好奇好玩可愛的明亮感、也能夠像大提琴般的低沉情感。一起來看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