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影/南橫墜谷現場今大雨持續坍塌、水位上升 「搜救任務暫停」

全憑川普定奪!美國貿易代表:關稅更有效 年底前可能只達成少數協議

MLB/相隔2502天!鄧愷威迎大聯盟首次先發 台灣投手第6人

海巡新艦陸續服役卻缺碼頭 明年不足11個泊位達高峰

海巡署積極造艦,目前經管500噸級以上巡防艦及巡護船已有34艘,卻傳出有船卻沒碼頭泊位可泊靠的窘境。新船不斷服役,但今(2025)至明年度,最高將不足11個泊位,缺口達到高峰。聯合報系資料照
海巡署積極造艦,目前經管500噸級以上巡防艦及巡護船已有34艘,卻傳出有船卻沒碼頭泊位可泊靠的窘境。新船不斷服役,但今(2025)至明年度,最高將不足11個泊位,缺口達到高峰。聯合報系資料照

海巡署積極造艦,目前經管500噸級以上巡防艦及巡護船已有34艘,卻傳出有船沒碼頭泊位可泊靠的窘境。新船不斷服役,但今(2025)至明年度,最高將不足11個泊位,缺口達到高峰。

審計部表示,海巡署為維護我國海域安全,強化我國專屬經濟海域巡防部署,提升遠航巡護及救難等量能,該署及海巡署艦隊分署預計於2027及2031年底建造完成141艘艦艇及6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並修法將租用商港提供海巡船艦泊靠。

審計部表示,2024年8月底艦隊分署經管500噸級以上巡防艦及巡護船共34艘,共有20個船席,部分船席可採併靠停泊,最多可停泊31艘,其中南部海域泊位不足4個,而是透過指泊方式調度停靠,但巡防艦及巡護船停泊位置與時間必須與台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協調,恐對勤務安排產生影響,及增加燃料成本等。

審計部表示,而且採雙艦併靠方式雖可增加泊位,但安全風險增高,併靠增加碰撞與擦撞風險、應急反應受限,船艦併靠當其中1艘艦艇需要立刻出發執行緊急任務時,其他船艦可能會造成阻礙,延遲出發時間等,恐影響海巡執法、緊急出勤的靈活調度及船艦補給作業。海巡署雖已規劃於高雄港、台北港、澎湖龍門尖山等地區新建或整建建碼頭,但因碼頭新建區域,需向台灣港務公司協調撥用,及研擬計畫等作業流程,致新建速度不及艦艇交付期程。

審計部進一步表示,高雄興達港海巡基地停泊區水深不足,截至2024年11月15日尚在辦理碼頭結構安全檢測暨水深測量碼頭安全檢測報告審查作業,未進行浚深工程,仍不適宜泊靠巡護船;而海巡署多次與台灣港務公司基隆、高雄等港務分公司協調租用碼頭事宜,但該等港務分公司考量港區規劃與船席調度彈性等因素,未同意碼頭增租或續租予海巡單位,致2025、2026年度將分別不足7個及11個泊位,缺口達到高峰。籲海委會將按期程執行碼頭新、整建工程,及擇定興達港最佳改善方案外,並與交通部進行跨部會協調,確依商港法相關規定,兼顧港區整體運營及國安需要,協助解決船艦泊位不足問題,以提升海巡值勤效能。

海委會則回應,經海巡署與台灣港務公司協商結果,高雄港部分,在25、26號碼頭工程未完工前,港務公司同意4至7號碼頭採1年1簽短租方式,至高雄市政府要求遷移為止;台中港及花蓮港部分,港務公司擇期盤點後再行研議。另海委會將偕同海巡署、港務公司及農業部漁業署等碼頭相關單位保持聯繫,持續掌握相關新建或可使用碼頭。

碼頭 海巡署 海委會

延伸閱讀

澎湖男赤崁碼頭暈厥倒地命危 直升機深夜緊急後送高雄榮總

中國海警船連日擾金門水域 海巡:持續高強度監偵

影/陸海警船連2日闖金門水域 還出陰招規避海巡署偵蒐

影/海嘯警報中角灣多人衝浪有廣播 北部海域海巡加強巡邏勸離

相關新聞

華府智庫兵推共軍海上封鎖:台天然氣10天內耗盡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日前發布兵推報告,模擬共軍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該報告指出,能源運輸短缺是關鍵,...

呼應賴清德? 美眾議員跨黨派提案 促美台建立國防工業合作

美國眾議院共和黨籍「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和共和黨眾議員納恩(...

美參院授權總統 撥10億美元援台

美國聯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七月卅一日初步通過約八五二○億美元(約台幣廿五點五兆元)的國防部支出法案,除了強化海軍造艦計畫及...

海巡新艦陸續服役卻缺碼頭 明年不足11個泊位達高峰

海巡署積極造艦,目前經管500噸級以上巡防艦及巡護船已有34艘,卻傳出有船沒碼頭泊位可泊靠的窘境。新船不斷服役,但今(2...

有船沒人…海巡拚造艦對抗中共騷擾 近9成艦艇人力未達配置基準

海巡署積極造艦,擴大船隊規模因應中共灰色地帶襲擾,卻傳「有艦無人」。審計部表示,截至2024年8月底止,艦船艇實際人力達...

美參議院委員會通過法案 授權總統動用10億美元援台

美國聯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今天初步通過約8520億美元(約新台幣25.5兆元)的國防部支出法案,除了強化海軍造艦計畫及擴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