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星期評論/人熊共存 保育宣導該與時俱進

花蓮卓溪鄉日前發生台灣黑熊遭射殺事件,人熊衝突再掀關注,黑熊長年保育有成,足跡向淺山地帶擴散,但過去沒有大力宣導,導致大眾還停留在至少10年前的認知,中央、地方保育單位都應適當公開資訊,別再讓人熊都處於未知風險。
社會普遍對黑熊停在過去「瀕臨絕種」印象,保育宣導未能與時俱進,加上官方塑造黑熊形象變成可愛吉祥物等,部分民眾在面對黑熊時,錯估野生動物共處風險,帶著「過度保護」或「極端譴責」情緒,無謂的批判形同「不負責任的保育」。
保育政策常缺乏與在地居民溝通與合作,當黑熊數量回升,進入淺山與人類活動交集的空間,第一線承擔風險的是當地居民。若只是要求居民「與黑熊和平共處」,卻未提供足夠資訊與具體防範措施,無異於將地方社區推向風險前線,造成不信任與反彈,激化人熊衝突。
黑熊保育應進入新階段,從「挽救」轉向「共存」,共存的前提,不是單方面忍讓,而是建立在正確觀念、資訊與實際行動上,教導居民面對黑熊要如何因應,要交由專業人員用防熊噴霧、熊鈴驅趕,勿在外面留下食物,以免吸引黑熊覓食等。
目前保育單位基於「獵殺擔憂」,選擇不公開黑熊行蹤,導致居民無從得知風險來源,錯失與社區合作的機會。面對一個族群數量正在穩定上升的保育動物,政府應主動建立透明資訊通報與追蹤機制,讓地方能即時掌握黑熊活動,進行必要的因應準備。
政府應扭轉過去「情感導向」的宣傳手法,將重心轉向科學化管理與風險教育,將在地居民視為保育夥伴,有知情權與參與權,才能建構長遠的人熊共存策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