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台美關稅談判 關鍵在投資額
台美關稅談判,已經到了大限的8月1日,據悉大框架極有可能美國課台灣15%關稅,台灣開放美國進口產品零關稅,另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的談判小組,備極辛勞,如果能談到這樣的條件,相當不容易,要給予肯定。
台灣如果確定15%的關稅,和日本、歐盟、南韓相同;比印尼、菲律賓、越南、巴西低,同質性產品,台灣就有比較好的競爭力,難能可貴。
各國拚命爭取低關稅,而答應巨額投資美國,因為關稅是明碼實價,訂在美國海關的各國進口商品稅裡,必須繳納;但承諾的投資金額則有投資定義、時間展延與累算的問題,以及川普個人心證,兌現漫漫長路。川普要求各國巨額投資美國,因會帶動製造業回流,增加就業,這是他的選舉承諾。
美國商品進口台灣零關稅,對台灣傳統產業,特別是汽車及零組件、農漁業,就業人口、競爭條件會有很大的衝擊。高科技產品出口產值占台灣出口比重三分之二,但總就業人口不及50萬;而汽車及零組件、農漁業,出口產值不高,就業人口超過百萬,對台灣社會的穩定和均衡發展非常重要。希望政府對已通過的傳統產業補助方案,加快執行,加強相關產業輔導、協助。
川普說各國可以用錢買低關稅,傲慢輕率,聰明的國家也就增加對美投資來因應。各國希望趕快爭取低關稅,讓國內的各行百業,安心定性努力工作。
日本關稅15%,但要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日本2024年投資美國近800億美元,未來可能漸進增加,以拖待變,等到川普卸任,尚未投資的錢連同2025年2月石破茂在華府允諾川普要投資美國的1兆美元,極有可能一併勾銷;日本首相更迭頻仍,下一任首相,推翻石破茂的投資承諾,也有可能。美日談判協議原本是4,000億美元投資美國,川普臨場竄改為5,500億美元,利潤分配,從原先美日5比5,改為9比1,這樣的霸道條款,引致國際強烈抨擊,日本更有翻盤的正當性。霸道的行為,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機巧可以治它。
歐盟和美國達成的關稅協議,美國課15%關稅,歐盟同意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歐盟2024年在美國有近1,000億美元的投資,《經濟學人》在第一時間就說,這些向川普所承諾的投資,到最後都會擺到一邊不了了之。
美國課南韓15%關稅,要求投資3,500億美元,但以南韓現在的狀況,外匯儲備只有4,000億美元,主權基金的規模2,000億美元,政府債務占GDP的一半,財政侷促,以南韓目前的財力實不足以承擔大型的投資承諾,顯然也是先爭取低關稅再說。
卡達也是一個例子。川普今年5月訪問時,卡達先送上波音巨無霸的飛機討川普歡心,後提出對美國的投資清單,從承諾購買能源、AI和基礎建設、設主權基金,買飛機、量子科技、軍事防衛裝備等,共計1.94兆美元,川普也不在意卡達長期金援哈馬斯,是庇護哈馬斯政治人物的國家,雙方簽約。卡達一年的GDP只有2,200億美元,總投資承諾是GDP近九倍,媒體質疑它的投資能力,但卡達畫大餅已讓川普過足作秀癮,未來會如何,再說。
2017年鴻海郭台銘與川普共同宣布,鴻海將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但到現在為止,只投資9億美元不到。
虎頭蛇尾的作風,其實就是TACO(Trump Always Chickened Out)精神的寫照。
美國要台灣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會是大項目,但至少先將關稅降低再說;況且台積電已計劃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資金陸續到位;還有40家以上的供應鏈,計劃跟隨台積電到美國投資。
台灣要思考的是,未來全球經貿路線如何走下去?國際環境變化這麼大,要和那些國家結盟增加力量?逢中必反、抗中保台是幫不了忙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