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新增國定假日 充分運用創雙贏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新增五天國定假日,此一改變迅速成為台灣社會各界關注焦點,反應有點兩極化,贊成與反對聲浪激烈碰撞,凸顯台灣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與勞動權益保護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這次新增的國定假日涵蓋過去僅限勞工放假的勞動節,以及小年夜、教師節、光復節和行憲紀念日等具歷史與文化意義的節日。
支持者認為,這次國定假日的增加是政府履行對勞工承諾的重要步驟。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改善勞工權益一直是政策主軸之一。台灣的勞動工時長期高居世界前列,每年平均工時高達2,030小時,遠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新增假日可望降低勞動者的負擔,改善台灣整體的勞動條件與生活品質。政府應當還給勞工合理的休息時間,保障勞工基本權益,這是社會進步應有的方向。
但我們也必須清楚認識到,這項政策並非毫無副作用。從工商團體與服務業的角度來看,新增國定假日將增加企業營運成本;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之際,包括新台幣升值、美國對台施加的對等關稅,以及全球通貨膨脹等因素,都讓許多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加上新增加的假期所衍生的加班費用、人力調度問題,許多企業確實可能面臨進一步的營運困難。
特別是在勞力密集與排班需求較高的服務業,例如餐飲、旅宿、零售及物流產業等,額外的假期可能會導致人事成本明顯增加,更可能引發裁員或縮編,讓原本旨在提升勞工福祉的政策,反而導致勞工就業環境惡化。
面對這些潛在問題,政府必須更積極地提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以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工商業界已經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包括提供租稅優惠或補貼方案,以紓解企業在人力成本上的壓力。此外也可以考慮簡化現行的勞動法規,提供企業更大的彈性調度人力,例如調整變形工時的限制,甚至逐步放寬服務業外籍移工的限制,以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從國際的視角來看,德國曾因經濟下滑考慮取消部分國定假日,以提高總工時並刺激經濟,雖然此舉引起激烈的社會辯論,但德國勞團認為假期是勞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生產力也有實質提升作用。因此台灣在增加假日之餘,也應考慮如何讓假期既能紓壓又能提高員工的整體生產力與幸福感。
在AI和眾多數位工具的加持下,所謂「有生產力的假期」並非矛盾。假期如果規劃妥善,可以讓員工在休息的同時提升整體工作效能,例如透過適當的休閒活動、建立人脈,甚至從事對未來工作發展有益的學習與自我提升活動。可惜台灣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許多員工即使在休假時也時常必須接受長官的命令,臨時處理公事,導致實際上並未真正達到休息,反而削弱了假期應有的放鬆效果,進一步損害個人健康與人際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的新增假日政策若要取得效果,必須超越單純增加休假天數的思維,而更積極地倡導一種真正的「休假文化」。這種文化不僅需要企業配合,更需要社會整體的觀念改變。例如企業可以避免「慣老闆」的思維,透過嚴格規範,休假期間不可命令下屬處理工作相關事務。企業也應該透過獎勵措施鼓勵員工正常放假休假,避免假日加班工作。
國定假日增加雖然立意良善,但在實務層面仍需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制訂更完善且具體的配套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勞動者福祉的初衷,同時不至於對企業營運造成過大負擔,進一步促進台灣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經濟的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