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平洋高壓來了!全台晴熱午後雷雨 明起酷暑飆38度以上高溫

從投行看大陸/家族信託在大陸法律實務分析

在規劃家族信託時應注意可能被擊穿失效的法律細節。

近期「家族信託」在大陸成為熱門話題,從法律關係上分析,信託本質上是為了實現委託人特定目的,圍繞信託財產的轉移、信託財產的管理、信託利益的分配等核心,在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三方之間構建的有目的性的權利和義務關係。

大陸《信託法》規定,信託包括了三類五要素,也就是當事人(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信託財產、信託目的,這些要素構成了信託的基本結構。

根據大陸銀保監會2023年3月發布《關於規範信託公司信託業務分類的通知》(銀保監規〔2023〕1號,以下簡稱「通知」),家族信託是指信託公司接受單一自然人委託,或接受單一自然人及其親屬共同委託,以家庭財富的保護、傳承和管理為主要信託目的,提供財產規劃、風險隔離、資產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業等定制化的事務管理和金融服務。

家族信託的受益人為委託人或其親屬,但委託人不得為唯一受益人,慈善信託或慈善組織也可作為家族信託的受益人。信託財產方面,銀保監會的「通知」並未對信託財產類型作出規定,但是要求家族信託實收信託應不低於人民幣1,000萬元。特別需注意的是,大陸境內家族信託的受託人只能為持牌的信託公司,大陸持牌信託公司目前僅有67家,通過持牌信託公司設立的信託才有隔離功能,以下舉例顯示出家族信託的隔離功能。

假設有男方以夫妻二人及共同婚生子為受益人設立家族信託,多年後女方欲通過離婚訴訟,分割家族信託的信託財產,並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法院考慮到本信託設立目的、案外人兒子的分配方案,確定該信託是為財富傳承、以及受益人的教育培養而設立,並非金融理財,依據大陸《信託法》、《九民紀要》規定,最終裁定解除對該家族信託的保全。

《九民紀要》明確指出,受益人對信託財產享有的權利表現為信託受益權,信託財產並非受益人的責任財產。因此,當事人因其與委託人、受託人或受益人間的糾紛,申請對存管銀行或信託公司專門帳戶中的信託資金採取保全措施的,除符合《信託法》的情形除外,法院不應當准許。

要注意的是,信託既然有隔離功能,但也有被「擊穿」的實例,最有名的便是名人張蘭家族,在境外的信託案中,法院認定張蘭對信託財產保留實際控制權,可行使隨意變更受益人、提取資金等權力,因此信託目的被認定為了規避債務,從而導致信託被擊穿。

另外大陸也出現過類似信託被擊穿的案例,例如有人因行賄罪和合同詐騙罪被判刑,最後其名下 「家族信託資產」被法院當作存款進行強制執行,因為資金來源確實涉及違法犯罪所得,導致信託被執行當然具有合理性,同理可證,違反《信託法》而設立信託達到逃避債務的目的,信託最終也將被「擊穿」。

(本文發自上海,網址www.myChinaBusiness.com)

隔離 財產 信託

延伸閱讀

陸氣象局:颱風「白鹿」生成 未來對大陸海域影響曝光

10年銷量增3倍!陸連續12年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遺產孩子繼承後買跑車、不工作…這叫幸福嗎?律師:上天堂同樣可以控管小孩花錢

娃哈哈爭產大戰1關鍵 宗慶後沒為3兄妹設150億信託

相關新聞

大陸追稅 盯上個人境外收入 港股、美股買賣股票資本利得須繳稅

大陸不少納稅人近期反映收到來自稅務局簡訊、電話、個稅App提示,要求自查境外收入並依法申報納稅,在從事港股、美股交易的人...

陸債券息收恢復課增值稅 8日起新發行國債、金融債等稅率約6%

大陸官方近期公告,自8月8日起對新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徵收約6%的增值稅。專家估算,此舉將...

湖南衡陽躍居鐘表重鎮 日產30萬支

湖南省衡陽市是大陸120個老工業基地之一,憑藉著民初以降打下來的工業基礎,曾經是舉足輕重的生產要地,而近年歷經人口外移後...

陸企借道SPAC 加速在美上市 2025年上半年36家掛牌

儘管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且華府加強對陸企監管,路透報導,今年仍有創紀錄數量的大陸企業計劃赴美上市。專家認為,大陸IPO審查...

陸服務業PMI創14月新高 7月升至52.6 優於預期

受需求帶動,標普全球昨(5)日公布最新數據指,7月經季節性調整的中國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升至52.6,創14個月...

消費力釋放 陸企營收增

大陸國家稅務總局4日公布的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全國企業銷售收入保持平穩增長,製造業發展穩中提質、新質生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