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李遠哲力邀返台 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89歲辭世

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院士辭世,享壽89歲。圖/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提供
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院士辭世,享壽89歲。圖/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提供

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5日逝世於台北,享壽89歲。陳長謙1997年受李遠哲力邀來台服務,歷任中研院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及學術副院長,並於2021年獲頒總統科學獎。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陳院士是奠定中研院學術行政制度的關鍵人物,學術成就卓越,畢生奉獻於科學研究與教育,為台灣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陳長謙生於美國舊金山,為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博士,於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系執教長達40年。陳院士來台後,先擔任中研院化學所所長,繼於1999年出任副院長。在國際招生尚未獲得重視的20多年前,他率先在中研院創立「台灣國際研究生學程(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TIGP)」,為國內高等教育開啟招收國際學生之新方向。

為表彰陳院士的貢獻,中研院院於2003年設立「陳長謙講座」,每年邀請一位傑出科學家來台。2013年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任教的廖院長,當年即曾受陳院士之邀,回台

主講「陳長謙講座」。廖院長提及,陳院士畢生致力於提攜後進,對學生的照顧也廣受人稱道,2016年他獲選本院院長時,亦獲陳院士鼓勵返國貢獻所學,讓他感念在心;對於陳院士辭世深感不捨。

中研院表示,陳長謙研究範疇既深且廣,他以「粒腺體的細胞色素c氧化酶」、「嗜甲烷菌中的微粒型甲烷單加氧酶(pMMO)」此二標竿系統的突破性研究,蜚聲國際。陳院士率先採用創新的光譜學及生物化學法,探測膜蛋白與金屬蛋白,破解了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結構與作用,打開當時科學界的「黑盒子」,成為此領域的世界權威。1990年代後,陳院士轉而探討如何以高效率將甲烷轉化為甲醇。其研究團隊成功發現甲烷轉為甲醇的催化機制——三銅簇,並開發出全球首個仿生物系統的分子催化劑,能夠在室溫下將甲烷轉化為甲醇,是甲烷氧化領域的重大突破。

中研院表示,陳長謙年少時以神職和科學老師為職志,終生都帶著傳教士的精神治學育人。其一生獲得學術榮譽無數,除總統科學獎外,他也獲頒美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物理CBNet獎章、美國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學會William C. Rose獎章、國際自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印度化學學會榮譽院士及世界科學院院士等。陳長謙60歲以後的生涯完全奉獻給台灣及中研院,為表彰陳院士對台灣以及學術界的貢獻,學界後輩將籌辦學術研討會,表達對師長的感謝。

中研院 李遠哲 科學家 院士

延伸閱讀

哈佛前化學系主任利伯受聘陸清華大學 曾涉「千人計劃」

中研院調查:川普執政6成民眾憂美中協議損台

宋恭源、李遠哲催生「臺灣橋梁計畫」!25位諾貝爾獎得主要來台灣了

日本擁抱電子甲烷等人工燃料 朝綠能目標邁進

相關新聞

兒童工作證制 衛福部擬修法

兒少性侵事件頻傳,藝人王力宏前妻李靚蕾在國發會網路平台「提點子」提案,盼國內效法澳洲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所有接觸兒少...

受李遠哲力邀返台 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89歲辭世

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5日逝世於台北,享壽89歲。陳長謙1997年受李遠哲力邀來台服務,歷任中研院院化學研究...

不捨!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院士辭世 享壽89歲

中研院6日晚間發布新聞稿表示,中研院院士陳長謙(1936-2025)今(2025)年5月5日逝世於台北,享壽89歲。

提案兒童工作證制度獲迴響 李靚蕾今赴衛福部說明想法

藝人王力宏前妻李靚蕾以「沉靚時間」為暱稱,在國發會網路平台「提點子」提案,希望國內效法澳洲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以保護...

防才藝班、營隊性侵案 兒童工作證將納兒少法修法草案

兒虐、兒少性侵事件屢次登上新聞版面,有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倡議平台「提點子」提案,要求國內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任...

楊金龍喊話後 新台幣匯價今再上演30元關卡保衛戰

新台幣兌美元連續2天大幅升值,5月5日央行總裁楊金龍與總統賴清德先後出面喊話,希望失序情況「到此為止」,但夜間匯率的場外報價平台的匯價仍一度觸及28.812元。今日開盤後,以30.125元兌1美元、較昨日收盤價30.145升值2分,一度升至29.988,但之後又拉回30元關卡之上,一度回到30.1。至上午10時左右,匯價在30.055元浮動,市場預期今日央行將再展開30元的關卡保衛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