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17現場報導】陳其豐/中年寫作的心法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邀請陳夏民與鄭聿對談,騷夏主持。三人結識於東華創英所,活躍於出版與創作領域,本場延續「文學相對論」主題〈誰偷走我們的時間?〉,談論步入中年的生活與創作。
「中年對我而言是一場幻覺」,鄭聿說,儘管身體與生命經驗推進著年齡,他卻不願被年齡定義。他慶幸自己仍持續創作,隨時與身體對話,覺察自我。陳夏民認為,中年未嘗不是新的起點,「從現在開始,我已經準備好去做想做的事了」。回顧創辦獨立出版社十五年來的疲乏與消磨,他反思自己「為何會把喜歡的事情做到恨」,並將其中體悟寫入《工作排毒》。騷夏同樣感知中年後的身體變化,開始規畫「第三人生」,期望自己更博學、雜學,未來人生才能更有趣。
隨後,鄭聿朗讀〈四十歲了〉,這首詩是他接近三十歲時遙想的未來。《玻璃》出版後,鄭聿中斷了近十年的創作,如今年齡更長,暫離職場,反倒找回創作的熱情,「應該努力寫出多年來想實踐的作品」。陳夏民則朗讀〈越是低潮,越是要好好吃飯〉,提醒自己無論多忙都要找一張大桌子:「懷抱敬意吃下所有的食物,在被世界拒絕的時候,實現對自己最基本的款待。」
談及工作與創作的平衡,騷夏擔任出版社企畫時工作繁瑣,眼見同輩創作者持續出書,曾產生自我懷疑。直到她嘗試以工作為觀察人間的窗口,才重拾規律創作。陳夏民曾陷入「不只編書,也要創作」的焦慮而受傷,後來體悟到每本編輯、出版的書也是創作,從而放過自己。擔任編輯時,鄭聿長期服務其他創作者,讓他更傾向於持續緩慢地寫作。近年重拾密集創作的節奏,他反而找出了結合工作與創作題材的方法,「似乎又能重回職場了」。鄭聿接著朗讀〈無業者通勤〉,表述自己某段無業時期的心情。
聊起近期新作,鄭聿的《普通快樂》並不是要定義快樂,而是關注某些讓自己心安的珍貴日常。此書曾考慮叫《小眾運輸》,最後擔心銷量也太小眾而作罷。陳夏民區分自身寫作為「與大家溝通」及「為自己服務」,兩者同樣重要。他朗讀新作《迷信的無神論者》後記〈只是需要一個說法〉,在書中斟酌生活與寫作倫理等各種「界線」。〈迷信的無神論者〉記錄他的廟宇經驗,無論有沒有信仰,向神祇訴說的過程,也整理思緒、釋放情緒的方式之一。騷夏的《人生喜事》則以「喜事」的態度看待生命中所有事情,從而理解,「放過自己就是一件喜事」。
關於高峰與低谷的心法,鄭聿朗讀詩作〈鐵匠〉:「也有彎曲至斷裂時刻/不可延展的/我與你的意志」。陳夏民則朗讀〈不要讓它斷掉〉:「趁著自己還喜歡,我會多努力一些,也因為這麼努力了,所以可以稍微放鬆,期待明天以後所有即將發生的好事。」那麼,遇到不想努力、無法創作的時候該怎麼辦?鄭聿分享,無法輸出時,不妨就專心輸入,閱讀、關注有興趣的事物,創作能量終會再次爆發。陳夏民回應,能量有高有低,不需要永遠高漲,若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規律,就是「人生喜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