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與大陸達成貿易協議?美貿易代表:美中分歧比想像中小

誰在做家事?太太每日無酬照顧4.41小時 是男性3倍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右)表示,照顧家庭是全家人共同的責任;立法委員林月琴(左)分享自己的家務分工原則,讓孩子從小做起,破除刻板性別分工印象。記者廖靜清/攝影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右)表示,照顧家庭是全家人共同的責任;立法委員林月琴(左)分享自己的家務分工原則,讓孩子從小做起,破除刻板性別分工印象。記者廖靜清/攝影

今天是母親節,但媽媽的家務工作可沒中斷!根據衛福部最新的「性別圖像」數據顯示,有配偶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家務及照顧時間為4.41小時,有配偶的男性則為1.48小時,相差3倍之多。操持家務仍以女性為主,再加上照顧責任,面臨蠟燭兩頭燒的困境。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女性被期待許多角色,未婚嫁前是爸媽的女兒,結了婚之後是媳婦、太太、母親、職業婦女,即使勞動參與率逐年提升,依然需要負擔大多數家務及照顧長輩的責任,被認為要「侍奉一家老小」。

張美美說,現代女性不再受傳統「賢妻良母」的社會角色規範,家庭勞力分工已有多樣化的趨勢,不過,在家中做家事的人大多還是女性。她強調,「家務事是全家人的事」,包含煮飯、掃地、照顧孩童等,不應因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而分成男性家事、女性家事。

張美美指出,照顧家庭不是「誰幫誰」,而是一家人共同的責任,女性並非「自願」承擔家務責任,應該讓家事分工更加平權。社家署今天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愛的生產線」活動,融合親子劇場、闖關活動與角色扮演,體驗家庭中每一個角色的價值與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家務工作,媽媽育兒壓力大,張美美說,目前各地方政府都有開辦定點臨托服務,方便家長在需處理事務或喘息時可安心送托。目前全台共有220處全國親子館(托育資源中心),政府也將加速布建公共化托育資源,擴大公共化及準公共托育量能,建構友善生養環境。

立法委員林月琴表示,女性角色過去一直不被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平等意識崛起,家事分工也要落實性別平等。她以自己家庭為例,全家人共同討論「家事分配表」,先生、兒子、女兒分別選擇擅長的家務事,適性分配工作、提高孩子自主性與成就感,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

社家署今天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愛的生產線」活動。記者廖靜清/攝影。
社家署今天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愛的生產線」活動。記者廖靜清/攝影。
社家署今天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愛的生產線」活動。記者廖靜清/攝影
社家署今天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愛的生產線」活動。記者廖靜清/攝影

家人 托育

延伸閱讀

【重磅快評】驚爆剴剴案外聘督導 林月琴築得了防火牆?

立委林月琴被爆「社福惡霸」 社會局曝外聘督導每季3小時賺6000元

剴剴案遭控失職 綠聲援林月琴籲停止抹黑潑糞

林月琴趕盡殺絕「最沒道德」社工:被藍扣帽剛好而已

相關新聞

女性一聽住婆家就想逃?他疑惑「我父母人很好」 過來人曝:有距離最美

與公婆一起生活會有哪些生活上的困擾呢?一名男網友發文,稱他從小到大都住在家裡,父母都很好相處,並不會強迫做家事,但看到許多網友認為結婚後女方一聽到要住婆家,就立刻「逃走」,因此很好奇詢問網友:「結婚後住男方家裡真的很糟嗎?」。

【副刊學:AI時代的文學插畫家】張嘉真 /透明與透明的疊加:訪插畫家顏寧儀

那是一個會把地圖摺疊成小小一張握在手心的年代。顏寧儀說,她一個人帶著作品集,搭火車穿過英國的鄉間與山林,去到一間一間大學面試。到站以後,她會掏出紙本地圖,將它展開,順著經緯與座標找到自己該往何處去。作品集又大又重,她比劃著,長寬大約六十公分乘以九十公分,夾著顏寧儀所有畫作。「有時候風大一點,我抱著作品集,不由自主就會跟著作品集打轉。風從這邊來,作品集就會把我整個人往那邊帶。」她形容,作品集像是帆,而她是那艘船,等著起風,將她帶往遠方。

【客家新釋】葉國居/火當著

人家都說地裡有黃金,早知如此,當初應該把我留在鄉下種田。當作家能賺多少錢呀!兩袖清風,口袋空空嗎……

【慢慢讀,詩】紀小樣/夜間迫降

我還在此繼續執勤/有霧在第三到第七跑道流連/那時愛情的能見度很低/但航線非常明確……

【張曼娟專欄】張曼娟/沒等到的龍貓公車

我的前方只能看見爸爸的白襯衫與背心,冒著熱氣的背影,奮力踩踏板發出的喘息,我環抱著爸爸,將側臉貼著他,感受到劇烈的心跳……

【母親節特別企畫3-3】我跟媽媽姓,我驕傲!(下)

●母親節特別企畫:2007年5月,《民法》1059條修正案的施行,讓孩子的姓氏不再只有從父姓的選項;十八年後的今日,可說...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