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腎事】好腎醫師/護理「荒」還是護理「慌」

護理師過去被譽為白衣天使,帶來希望與正能量,如今卻面臨身心俱疲、工作過勞的困境,許多人選擇轉行。這個曾被視為穩定的職業,現在不但教人卻步,甚至成為長輩勸阻後代從事的工作,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護理工作勞力也勞心
醫院的護理師要輪三班,十幾年前的白班人力需照顧八到十床患者,大夜班需照顧將近二十床病人,即使現今的照顧比例有稍微減少二至三人,許多醫療工作或如換尿布等雞毛蒜皮的事,仍需要她們親力親為。倘若遇到沒有陪病家屬的患者,如廁和擦拭身體等工作,只得由護理師包辦。曾聽她們玩笑道,自己的父母親都還沒有這種待遇。
一個護理師告訴我,某次換尿布時,不巧患者腹瀉,糞水狂瀉讓她的臉上也被噴到了一些,即使用很多洗手乳搓洗,味道仍久久不散,當天中午的便當,理所當然地因為胃口全失,被留置冰箱。
此外,由於離開前必須將手上所有患者的情況詳細轉達給下一班,在過去仍用手寫護理紀錄的年代,可以想見多麼艱辛。平時紀錄要詳盡確實,倘若發生重大事件,更是洋洋灑灑寫好幾張紙。有一次,白班小育的病人在下午三點因呼吸困難插管急救,儘管過程平穩,等到病人轉至加護病房,已超過下班時間的四點。當時的我擔任總醫師,上班前見她奮筆疾書,忙完手頭上的事情、約七點多準備下班,竟然還看到她在奮戰。到了隔天早上七點上班,她居然還在那,才正準備要回家。
看著她的黑眼圈,我想就算用頂級遮瑕膏也於事無補。即便這是特殊情況,其勞心勞力可見一斑。
體恤第一線工作人員
不過,「太累」並不是護理荒唯一的原因,畢竟哪個行業不辛苦?醫護本來就不是輕鬆的工作,過去支撐人走下去的,是一顆熱血助人的心,真正教人萌生離開念頭的,是長期不受尊重。
許多住院病人覺得自己需要被照顧,期待護理師除了打針抽血給藥之外,也負責生活起居。有次小玲在執行急救措施,另一床病人卻按鈴尋人,等她忙完趕過去,對方認為她延誤時間,罵了整整十分鐘。後來小玲才知道,患者之所以按鈴,是因為棉被掉到地上需要幫忙,儘管患者太太就睡在旁邊,他卻不想吵醒她,轉而理直氣壯地指使護理人員。最後,小玲多次解釋並道歉,事情才落幕。
此外,我也聽過不少次護理人員抱怨自己被病人毛手毛腳,像是揮動手臂假裝不小心碰觸到她們的臀部,或趁著彎腰打針偷窺其領口。這些工作上遭受的委屈,大多無法得到伸張,只能自行消化,有人選擇埋頭哭一哭,有人和同事互相取暖,有人另謀高就。
前陣子,患者跟我說醫療是服務業,工作人員應該要笑臉迎人。我回答他,大家工作一整天很辛苦了,難免面有倦容。不過,這樣的要求可能是大多數民眾的想法,因為網路上不乏這樣的聲音:「不爽做就不要做!」只是,若有一天這些人需要醫療協助,是不是會抱怨為什麼流程那麼慢?人力大量流失,影響運作,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留下來的人要做更多的事,也催化了離職的情緒,最終引爆醫療崩壞。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專業被肯定、被尊重,此刻尚在第一線的醫療同仁,多保有一份熱血與執著,希望社會大眾可以體恤與珍惜,不要讓這份熱血冷卻,否則護理「荒」最後將演變為大眾「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