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薪資差距擴大 專家示警:台灣同酬日倒退

勞動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114年同酬日為2月27日,女性需比男性多工作58天才能達到全年相同薪資,較去年的2月25日延後2日,顯示性別薪資差距擴大。統計顯示,113年女性平均時薪為327元,僅為男性389元的84.2%,性別薪資差距達15.8%。五一勞動節將至,性別薪資不平等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引發關注。
勞動部分析,差距擴大主要受到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餐飲業與醫療保健業的影響,特別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中,男性與女性的時薪差異高達41.2%。雖然整體仍低於日本、南韓與美國,但台灣近年同酬日延後,性別薪資不平等問題仍待改善。
中正大學勞工系教授馬財專分析,國際間每年會以「同酬日」作為指標,計算女性需比男性多工作多少天才能賺得相同薪資。以台灣為例,2021年及2022年同酬日已經從2月25日退步到2月27日,儘管接下來2年略為回升,今年又再次倒退至2月27日,顯示台灣性別薪資差異不僅未改善,反而加劇。他直言,「國際上最糟糕的情況是沒進步,很少有看過倒退的」,呼籲政府應正視問題。
造成性別薪資差異的原因,馬財專從「水平分工」與「垂直分工」兩方面剖析。水平面上,男性普遍集中於核心職位,如管理、專業技術領域,而女性多從事行政、支援性工作。結構化的現象也因多重社會因素惡化,例如結婚、生育等,導致女性更容易退出或轉為兼職,進而影響收入水平。
馬財專指出,女性因生育或照顧家人,勞動市場進出頻繁,較難累積資歷、晉升核心職位,形成職涯「玻璃天花板」。即便在原本被認為較公平的公部門,高階文官中也仍以男性為主,育嬰假及家庭照護負擔多由女性承擔,使得職位與升遷機會遭到限制。
此外,馬財專提到,即使台灣女性的教育程度已高於男性,教育應帶來的正向影響卻未在薪資上反映出來,「這是非常反常的現象」。他呼籲女性勞動者應加強自我覺察,勇敢爭取合理起薪與升遷機會,避免在進入職場初期即因性別而被低薪起步,造成未來薪資差距擴大。
針對改善建議,馬財專認為,政府應加強企業端對性別平權的要求,特別是在職務分配與教育訓練、升遷機會上,避免企業因「預設女性可能退出勞動市場」而剝奪其發展機會。他也建議,應比照瑞典做法,在育嬰假政策上強制男性也須分擔部分育嬰假期,減少女性因家庭責任被邊緣化。
他強調,現行政府對性別薪資差異多僅停留在宣導層面,缺乏強制規範,應制定更嚴格的立法,例如要求同工同酬,並對違反者祭出裁罰。只有透過政策和法令推動,才能打破現有的水平與垂直分工結構,真正縮小性別薪資差距。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