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明晚變天!雨勢從北往南擴大 母親節低溫19度「雨區曝光」

2025全球幸福城市 台灣9縣市上榜「台北躋身前10」6都僅1地落選

不當世界警察?川普對印巴衝突老神在在 CNN點出手關鍵、時機點

子女向父母買房 做履保可避稅?專家:有地政士多了一筆收入

房市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市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游智文攝影

房子直接過戶給子女會有贈與稅,而且日後出售,還有沉重房地合一稅,很多人因此改採買賣方式,但買房資金如果非子女自有資金,仍會被國稅局認定是贈與,課稅贈與稅。

正業地政士事務所所長鄭文在表示,對此,坊間有業者表示,如果買賣時,同時辦理履約保證或是價金信託,就會比較好辦。但其實這對避開贈與稅沒有幫助,只是讓承辦地政士多了一筆「業外收入」。

鄭文在表示,遺產及贈與稅法第五條規定,二等親以內親屬間財產買賣,以贈與論,課徵贈與稅,但能提出已支付價款之確實證明,且該已支付之價款,非由出賣人貸與,或提供擔保向他人借得者,不在此限。

所以,兒女和父母親之間的房屋買賣,自備款支付價款來源,以及子女對銀行償還能力,是國稅局認定是否贈與、課徵贈與稅的重要關鍵,不少人因為無法舉證,因此無法完成買賣交易。

為此,市場有很多傳說招數,他最近就收到一名客戶主張要以履約保證,來做為二親等價金的認定,不是為了買賣價金風險,而是地政士同行跟他說,這樣國稅局比較好辦。

但事實上,依稅法規定,二等親買賣房屋能否過闗,重點是買方要能舉證價金的來源,與是否辦理履約保證無關。倒是辦理履保,如果是2,000萬元的買賣價金,以手續費萬分之6計算,必須支付12,000元的履保手續費,對辦理的地政士來說,多了一筆收入。

鄭文在表示,房屋買賣主要有二大金流,包括買方自備款及銀行貸款,兒女和父母親房屋買賣也一樣,必須要有一筆自備款才能完成。

其中在自備款方面,由於每年贈與稅的免稅額為244萬元,所以,可以善用這筆免稅額無償免除債務,當成購屋自備款,也可以透過金融機構的匯款,將自備款匯入賣方的帳戶,做為舉證。由於以現金支付,因為舉證上會有困難,所以不建議以現金支付。

至於銀行貸款,早期國稅局以20年本息攤還,衡量買方是否有能力攤還本息,做為二親等買賣,課徵贈與稅的參考。

但是,隨著房價的高漲,現在銀行已經開放30年本息攤還,甚至40年本息攤還的條件,如果國稅局對於債務人償還能力有疑慮,甚至主張課徵贈與時,記得檢附貸款銀行繳納30年或是40本息攤還對照表,讓國稅局相信買方繳納房貸無虞,也是爭取免課徵贈與稅的好辦法。

鄭文在表示,履約保證或是價金信託是一般買賣交易為了買賣交易安全所使用的交易方法,兒女對於父母親承買房屋,似乎沒有交易安全的顧慮,消費者可以自行判斷,別被話術衝昏了頭。

國稅局 贈與稅

延伸閱讀

女童搭Uber弄濕特斯拉燒4天 司機和家長互告牽扯高雄4分局

公司帳上僅24萬元!稅局找到「7千萬營收」流向慘了

2025報稅/免提移轉訂價報告 三情境

30歲公務員存款少被父母罵「廢物」 網見金額驚:贏過一堆人

相關新聞

子女向父母買房 做履保可避稅?專家:有地政士多了一筆收入

房子直接過戶給子女會有贈與稅,而且日後出售,還有沉重房地合一稅,很多人因此改採買賣方式,但買房資金如果非子女自有資金,仍...

袋鼠金融精選2025繳稅神卡 用這張最高回饋26%

5月報稅季開跑,不少民眾開始煩惱該如何聰明繳稅、精省荷包。根據財政部統計,信用卡已成為國人最常用的報稅支付方式,過去五年...

一堆人不知道!別再無腦按下一步 報稅忽略這格恐多繳3萬元

5月報稅季正式開跑,自5月1日至6月30日止,民眾可透過手機、電腦或臨櫃辦理綜合所得稅申報。近期卻有民眾驚喜發現,系統雖然便利,但房貸利息未自動帶入列舉扣除額,親自手動填入後,稅金足足省下超過3萬元,讓他驚呼:「這是已知用火,但很珍貴的火!」

公司帳上僅24萬元!稅局找到「7千萬營收」流向慘了

台北某食品零售公司銷售調理包食品,卻將約7,470萬元營收匯入負責人的個人帳戶,不僅未開立發票,還少報營業額,被財政部台...

收到房屋稅單心痛…稅額差4倍 台中地稅局:有補救機會

房屋稅新制今年首度開徵,非自住房屋稅額,較自住最多差4倍,近期台中市地稅局電話被打爆,很多來不及設籍的自住戶收到稅單,發...

2025報稅/免提移轉訂價報告 三情境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企業若去年與關係人間有「受控交易」,今年5月申報營所稅時,原則上都須依規定備妥「移轉訂價報告」,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