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耶穌之風吹向法國 萬人復活節受洗

圖為一名男子五日在法國西部韋爾圖市一座天主教教堂內祈禱。路透
圖為一名男子五日在法國西部韋爾圖市一座天主教教堂內祈禱。路透

大量信徒開始湧入法國各地教堂。根據法國天主教指出,今年復活節主日有超過1萬人接受洗禮,人數是過去20多年來最多的一次。平日若前往已重新開放的巴黎聖母院,更可看到許多信徒排隊等候告解。

法國無神論者偏高

據《宗教與民主研究所》報導,在平日下午走進巴黎聖母院,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信徒排隊等待告解,而本月法國天主教會也對外宣布,今年復活節有超過一萬名成年人受洗,人數是20多年來最多的一次。

法國一直是全球自認為無神論者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截至2020年,全球排名第13位。不過,一位基督教牧師表示,目前在法國天主教界可以明顯觀察到一股復興的浪潮,從最近公布的法國天主教受洗人數數據可以印證這一點。

人數打破受洗紀錄

據《基督教郵報》報導,法國天主教會預計今年復活節受洗成年人數為10,384名、約7,400名青少年也接受洗禮,人數成長45%。今年3月,法國天主教週刊《Famille Chrétienne》也報導,在聖灰日彌撒上,參加禮拜的人潮大量增加。

里爾聖歐貝爾教堂本篤.德.西內蒂神父就指出,「出席的人數打破了過去的紀錄。將近千人聚集在教會,許多人都是第一次參加禮拜的青少年。」

民眾深受上帝吸引

對此,里昂總主教奧利維耶・德熱爾梅認為,「慕道者人數的湧入不是偶然。這是上帝給我們的鼓勵,提醒我們祂才是宣教的主宰、是祂親自吸引人、感動人心並向人啟示自己。」

法國與天主教的關係漫長且複雜,雖然數個世紀以來,法國一直是天主教的重鎮,例如曾為十字軍東征提供大量士兵並興建許多有名教堂,但自從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國內也不時傳出限制天主教在政治與社會上影響力的聲音。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巴黎聖母院 復活節 法國

延伸閱讀

中免稅小額包裹每秒145件湧歐 法批「異常」將出招遏止

陳水扁諫言遭網暴 游盈隆曝3大殘酷原因:刺中青鳥玻璃心

方濟各出身阿根廷 任教宗後出訪65國卻從未回家鄉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享壽88歲 梵中關係成未竟之志

相關新聞

越南榴槤恐失去市場?外媒曝「2主因」:價格暴跌

越南榴槤今年以來出口大陸不順,原因是大陸加強檢疫,加上新興的競爭對手如寮國、印尼陸續問鼎大陸市場,使得越南榴槤價格暴跌至...

西伯利亞俳句:蘇聯統治下的立陶宛哀歌

這本圖像小說所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年)與戰後時期,發生在中、東歐的故事。對台灣的孩子們而言,歐洲的這片區域大概宛如月球背面,遙遠且陌生。當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經歷了許多苦難。二戰造成的傷害已經夠大了,接著他們又陷入希特勒和史達林兩位獨裁者的深淵,遭遇更多的不幸。

烏茲別克如何誕生:蘇聯的「民族劃界」工程

隨著這次中亞共和國的民族劃界(National Delimitation), 布哈拉與希瓦於1924年正式被併入蘇聯,作為烏茲別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而「突厥斯坦」之名則被移除。雖然「突厥斯坦人」分享著共同的歷史、宗教(伊斯蘭教)與書面語(察合台與波斯/塔吉克文),這些對於民族地位的現代意義而言都是基本要素,但是「突厥斯坦」的概念具有太多的泛突厥關聯。而創建具有強烈突厥性質的小型「蘇維埃共和國」則是對當地的改革者和扎吉德主義分子的讓步,給予他們空間以便發展突厥文化――這當然是在蘇聯的指導之下進行的。1929年,塔吉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從烏茲別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當中被劃分出來,而原先為自治省,後來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吉爾吉斯,於1936年成為吉爾吉斯社會主義共和國。

「毒菇牛排宴」釀3死 澳洲婦女遭控「謀殺罪」將受審

澳洲一名婦女被控以食材含有毒菇類的威靈頓牛排謀殺3人,她將於明天接受審判;這起離奇的毒菇奪命案引發全球關注

北歐極地拉普蘭有多熱? 2024夏季創2000年來最高溫

芬蘭氣象研究所28日表示,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2024年夏季是涵蓋挪威、瑞典和芬蘭北部的拉普蘭區(Lapland)200...

追隨耶穌之風吹向法國 萬人復活節受洗

大量信徒開始湧入法國各地教堂。根據法國天主教指出,今年復活節主日有超過1萬人接受洗禮,人數是過去20多年來最多的一次。平日若前往已重新開放的巴黎聖母院,更可看到許多信徒排隊等候告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