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330)要被掏空?郭智輝坦承供應鏈恐外移 網炸鍋:失業潮來了!

美國對中關稅政策反覆不定,如今川普重掌白宮,貿易保護色彩更濃,台廠壓力不降反升。經濟部長郭智輝29日在立院坦言,若台積電在美國設立的6座廠房陸續完工,「供應鏈外移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最快7、8年後成真,將對本地就業與製造業帶來不小衝擊。
針對國民黨立委牛煦庭質詢「美方是否正在引導台灣產業赴美」時,郭智輝指出,目前美國廠的生產量仍不足以吸引整條供應鏈過去,但未來情況可能會變,「如果6座廠房全部完工,供應鏈的遷移壓力將顯著提升」。他坦承,這樣的風險預估約在7至8年後。
此外他也回應,若台幣升值至28元兌1美元,確實會衝擊出口導向產業,估計波及5%的產業體、約12.5萬就業人口。
行政院長卓榮泰則強調,政府政策重點在「根留台灣」、「不讓產業空洞化」,但也坦言若供應鏈不跟著去,在美設廠恐將另起爐灶,反成養敵之禍。
不少鄉民對「可能外移」這個用詞不以為然,認為只是拖延說法:「把『可能』拿掉好嗎?」「三年就搞定了,八年是樂觀派的幻想」、「你看建廠速度跟美方補貼,根本不會等到八年」。
也有人諷刺政府一貫策略:「先否認再承認」「七八年後剛好不是你當部長了」「老招了,甩鍋留給接班人」。
有網友認為產業外移不影響股價,但會重創台灣經濟:「供應鏈被拔光,房價炒不起來,失業潮就來了」「工作機會在美國、消費在美國,台灣只剩空殼」「晶片人才都被挖走,誰還替你賣肝?」
也有實務派點出:「川普一加關稅,轉單速度會比你想得快」「早就開始談免稅條件了,廠都快蓋好了才說還在評估?」
雖然官方口徑仍強調「根留台灣」,但市場與社群早已感受到脈動變化。川普政策一貫反覆,關稅、減稅、匯率壓力持續加大,加上本地能源、人才、成本問題未解,台廠供應鏈恐怕不只是外移的「可能」,而是「倒數中的既定路徑」。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