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反制賴17條 北京對台強化融合、突出法律戰

過去一年,國際局勢陡變,兩岸關係也有大變。因總統當選和正式施政以五二○為期,在一定意義上成了兩岸關係變局的關鍵點,觀察北京對台工作變局,有三個可能動向,即融合反制抗中、法律戰打響、方略細化成戰略。

賴清德總統就職一年,對大陸方面最為震動的是提出「賴十七條」,在被認定為「反中抗中」綱領、大陸方面一輪大批判後,近期大陸的反制之策,是強調「兩岸融合」。

現在強調「兩岸融合」,理論來源是習近平去年會見馬英九時提出的「五個共同」,即兩岸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實踐基礎是大陸十四個五年規劃期中,在香港和透過大灣區力推的陸港融合,即「香港與大陸融合發展」。

有關兩岸的融合,大陸智庫認定還在初步探索階段,會逐步推動,向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層面推進。又因應中美關稅戰,最近進一步強調「深化兩岸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向台商開放大陸內需市場等,是經濟層面的融合,另外還有文化、教育等領域,以及研究如何讓融合政策,惠及基層民生。

再看目前兩岸關係,因大陸對民進黨政府的定性,仍將堅持「鬥爭」,其中除廣為關注的外交鬥爭、軍事鬥爭外,新階段或突出「法律戰」。這一方面是緊盯台灣方面的修法動作,高度關注的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港澳條例的修訂,關注台灣對兩岸往來、與港澳往來的新政策動向。更大的法律戰則是因應「賴十七條」,可能要以修法來配合落實,即大陸智庫認定的「制度性阻斷」。

另一側面的法律戰,是陸方主觀動作。在大的涉台法律一時不會推出下,「兩高三部」的司法解釋將成近期法律戰的主要動作。所謂兩高三部,即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國安部、司法部,這機構和部門組合已數度聯合發布涉台「意見」,如「懲獨廿二條」。

與其他司法體系不同,大陸司法解釋有獨特重要地位。中央和地方、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是國家機關,依法行使不同法律解釋權。大陸法律學者認為,在兩岸法律戰層面,這些司法解釋,新的要求是展現大陸對台「合法、權威與可持續的」司法管轄權。

最後看方略細化成戰略。方略說的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戰略說的是今年將要起草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方略是中共對台工作總綱領,戰略規畫則是今年中共的政治大事。

有關方略,有不同的認識,通俗來講方略是一堆文件,而不是有具體條文的一篇文章。方略又是開放式和不斷更新的。依據中央台辦前主任劉結一的解釋,總體方略是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守正創新的寶貴結晶和根本指引」,也可解釋為習近平上任以來的對台政策思路,到二十大時形成一分對台工作指南。

與過往不同的是,總體方略主要特徵是要求「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中共在批評過去治港政策「馬放南山」(指思想鬆懈麻痺)後,在十四五規劃起草中設下了「港澳專章」。有說按總體方略,今年十五五規劃起草時,可能會有涉台的專門內容。

馬英九 賴清德 習近平 法律 北京 供應鏈

延伸閱讀

德國之聲評論/印巴空戰是否會增強北京武統台灣的信心

大陸智庫稱 兩岸風險指數升至7.11創新高

大陸房價出現改善跡象 但房地產投資仍疲軟

我查處親中藝人 陸國台辦:將採必要措施維護藝人權益

相關新聞

外媒看賴總統…性格固執 即興言論易引發危機

賴清德總統去年一月當選以來,外媒聚焦其兩岸、對美外交、國防,及朝小野大下,他如何發揮政治智慧來和在野黨競合。在外媒報導中...

新聞眼/賴總統只靠倚美抗中 難帶台灣離險境

現在國際局勢詭譎險惡,比起二○○八年金融海嘯,或二○二○年新冠疫情,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國家元首,賴清德總統的職責是替全...

全球變局…馬英九籲賴總統 穩定兩岸就不會淪為棋子

賴清德總統執政一周年,全球情勢丕變,台灣也面臨挑戰。前總統馬英九呼籲,賴總統能否帶領台灣走出當前困境,攸關二千三百萬台灣...

賴總統就職周年 520前夕藍集結「叭賴」

賴清德總統今天就職滿一周年,將在總統府敞廳以「迎風轉型、穩健前行」舉行談話記者會。府方人士表示,總統致詞將涵蓋民主台灣、...

洪奇昌提建言…穩定兩岸 展現戰略定力護和平

賴清德總統就任將滿周年,民進黨創黨工作小組成員、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指出,面臨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帶來全球經濟與金融的震...

新聞眼/反制賴17條 北京對台強化融合、突出法律戰

過去一年,國際局勢陡變,兩岸關係也有大變。因總統當選和正式施政以五二○為期,在一定意義上成了兩岸關係變局的關鍵點,觀察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