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會考數學/聯想法破解幾何 非選題依作答表現給分要把握

國中教育會考5月17日至18日登場。聯合新聞網推出會考衝刺系列報導,5日至7日為國文、英文、數學科,8日至9日為社會、自然科;記者採訪國中老師及補教老師最新命題趨勢、必考重點及答題訣竅,協助考生事半功倍拿高分。
補教老師林名揚分析近年考題趨勢,近年如標準分解式與分數運算、二次方根與畢氏定理、三角形基本性質、幾何推理、統計與機率幾乎是每年必考題,又如相似形與三角比、圓形僅少數年份未出現。建議學生可針對上述觀念,回頭檢視模擬考題內容和做錯的試題,了解過去錯誤的思路,再以此糾正錯誤。
「解方程式、不等式及其應用幾乎每年都考,考生務必練習純熟」;林名揚說,幾何題則應留意圖形提供的顯性、隱形資訊,如民國113年第23題等腰梯形紙片ABCD,其實考生只要想到等長、等角等隱藏資訊,題目馬上能迎刃而解;又如109年會考補考第25題,實則考驗學生能否綜合圓的切線性質及全等三角形。
林名揚表示,又如113年依據四大類食物所應攝取份量,繪製健康飲食餐盤,考比例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綜合觀念;多功能桌拼接成大圓桌,背後觀念為全等三角形與畢氏定理,建議考生可以多加練習「轉個彎」的試題、加強思考力。
可以善用「聯想法」,林名揚建議,看到分角線,即應想到分角線上任一點到角的兩邊等距;看到中垂線,則要想到到兩線段端點等距;看到重心,要立刻想到2:1性質,即可三等分該三角形面積。
最後衝刺階段,林名揚提醒,選擇題1至15題,都是命題教師希望學生正常準備即能答對的題目,知識點清晰,建議學生盡可能於35分鐘內作答完畢;16至25題圖形題變多,建議盡力作答,若試題無法全會,也要先把能解的步驟寫下,待有時間回頭再寫,就不用從頭思考。
北投國中教師林柏嘉分析重點內容和方向,如七上重點內容在於分數四則運算、代數的一元一次方程式等,又如兩者多比較容易把握,但必須留意題目中「負數」以及「去括號」。
林柏嘉也說,八下的等差數列、函數與相關應用問題一直是熱門會考題材,幾何則聚焦於動態幾何或解複合圖形。而絕大多數難題則多來自於九上,聚焦在「幾何量」與「關係」,也是以A++為目標者需特別重視的觀念;而九下的統計與機率,則是數學最常見應用與生活的內容之一,試題常見於各種圖表、統計量、樹狀圖。
面對素養題型、非選題等,林柏嘉建議,非選題答題原則是一定要「寫寫看」,非選題是依作答表現給分,即便沒有把握全對,考生還是要嘗試書寫。又非選擇題為兩題,通常以國中代數或幾何為核心,結合數學與真實世界設計問題,如110年介紹碳足跡標籤與探討切蛋糕的刀數、111年介紹綠藻粉與牌值、112年討論疫苗效力比較與環套製作,都是素養題型的展現。
林柏嘉說,又近年非選幾何題雖然出題自生活情境,但仍在考驗學生對面積、角度等幾何概念掌握程度,考生須善於觀察幾何元件,再連結題延伸的幾何性質,例如問三角形,就要想到SSS、SAS全等性質,或AA、SAS等相似性質;問角平分線,則要想到兩邊等距離;看到斜邊,就想到畢氏定理,看到切線,就想到垂直於切點。
林名揚也說,非選題近年趨勢為「讀圖」,如從表格中擷取資訊再配合代數運算,解題時邏輯清晰、計算無離譜失誤,應能取得一定分數。最後則建議預留5至10分鐘檢查,避免重大失誤。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