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了「太」字就非什麼好事?不是不努力而是…太認真、太上心

凡事加了一個太字 就不是什麼好事
凡事加了一個「太」,聽起來就不是什麼好事,例如太認真、太上心。
太認真,往往反映出你肩上承載的重擔與自我要求的嚴苛,這份嚴謹與專注,不經意間構築起一座名為「我執」的城牆。在這座城內,你的眼睛被放大鏡取代,每一個微小細節都逃不過你的審視,隨之而來的是對周遭工作品質的不自覺挑剔,總覺得他人所做的不盡人意,最終,你獨自挑起大梁,淹沒在無盡的任務海洋中,忙碌成了生活的常態。
當談及職場中本應有的福利,如短暫的休假,你卻似乎背負上了莫名的罪惡感,彷彿享受這份權益是種奢侈。在向主管申請休息之前,你已在內心有無數次的預演,生怕這樣的請求會打破你永不言倦的形象。這種狀態,不僅消耗了你的精力,還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讓心靈的休憩之地變得遙不可及。
太上心,它彷彿一根無形的細線,悄然串聯起你與周遭的情感世界。你對每個人的感受異常敏感,任何微小的情緒波動都可能觸動你的心弦,讓你不由自主的想要安撫、解決,甚至為此耗費大量的私人時間和情感資源。你總是第一個察覺到別人的不適,最後一個放下對他人的擔憂,久而久之,這份過度的關注也會轉變為一種精神受力,讓你在關心他人的同時,忘記了自己也需要被理解和關懷。
在職場中在面對工作回饋時,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你都傾向於過度解讀,一句普通的建議可能在你心中掀起巨浪,使你反覆思量,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或是誤會了他人的意圖。這種高度的情感投入,雖然展現了你對工作的熱情和對團隊的忠誠,卻也可能讓你變得異常脆弱,任何風吹草動都能讓你的心情起伏不定,影響了情緒的穩定與工作的效率。
太認真、太上心,心很累怎麼辦?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追根溯源,針對本質找到解決方案。事實上,過於認真與上心的背後,主要有三大核心動因:高成就動機、完美主義傾向、缺乏安全感。接下來,就讓我們逐一剖析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你的行為模式,並探討應對之策。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允許一切發生的人最好命:命好,只有一個祕訣:精神不受力,保持能量活下去。破解十大內耗場景、運用不受力工具,平常心看世事,鈍感力過生活。》,作者:何聖君)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