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意他人評價…其實沒那麼重要!本能背後的心理解密

別人的評價?根本沒必要
你收到過來自別人的負面評價嗎?例如異想天開、裝腔作勢、不通人情等,甚至還有更難聽的。在聽到這些負面評價後,內心會有什麼反應?
有些人可能笑一笑就過去了。但有些人會馬上進入精神受力狀態,即便他一遍遍告誡自己這只是別人單方面的觀點,但身體卻很誠實的受到影響,腦海裡不斷浮現這些評價的聲音,原本堅持的觀點發生動搖,嚴重時甚至還會影響睡眠。
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說過:「人性中有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我們為什麼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評價?
在意評價的本質
在意他人評價的現象究其根本,可追根溯源至人類的進化史與社會屬性中。作為高度社會化的物種,人類對群體的歸屬感和他人的認可,懷有本能的渴求,這種渴求源於生存與繁衍的原始驅動力。
在遠古時期,部落的接納不僅是社會身分的象徵,更是生命安全與繁衍後代的保障。反之,被部落排斥意味著失去保護、食物來源和繁衍機會,幾乎等同於宣告死亡的命運。儘管現代社會已非昔日的叢林部落,但我們內心的傳統機制,那份對被接納與認可的渴望,依舊頑強的在我們的基因之中存活。
再進一步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將對他人評價的在意,歸納為內心的兩層需求:
第一層需求指向外部世界,即對歸屬與認同的渴望。
作為社會性生物,我們內心深處存在著強烈的歸屬感需求。這種歸屬感不僅僅是心理安全感的基石,更是我們身分認同與社會角色定位的關鍵。負面評價的出現,就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你對被排斥的深層恐懼,這種恐懼啟動了你對群體接納的敏感度,讓你時刻警醒於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第二層需求則來自內心,即對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的確認。
如果繼續深入探討,外部認同最終影響的是對於自己的內部認同。起初,外部世界對你的評價,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在無形中塑造著你的自我概念。當他人給予你肯定與讚揚時,這些正面回饋如同養分,滋養著你的自尊與自信,鞏固了你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同樣,負面的回饋也在塑造你,刺傷你自尊心的同時,引發你的自我懷疑。隨著頻率的提升,你的自我價值與認同開始搖擺,於是你在焦慮與不安中掙扎。
讓我們想像一個情境:如果你已經拿到了豐碩的結果,成為某領域內德高望重的人士,聲名顯赫、成果斐然。此刻,若有一絲微弱的批評聲試圖闖入你的世界,你是否還會感到精神受力?或是那份曾經令你忐忑不安的力量,如今是否已變得微不足道,如同輕風拂過水面,未能激起半點漣漪?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此時此刻,你已經有足夠的成就確認自己的價值,這讓你擁有了強大的內在,不僅能夠幫助你抵禦外界的衝擊,更能賦予你的內心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使你在風雨中屹立不倒。當你擁有了這樣的內在後,外界的評價無論褒貶,都將被置於恰當的位置,成為你成長旅途中的風景,而非羈絆。
然而,問題的核心浮現於眼前:在初踏征程之時,面對種種評價,尤其是那些看似尖銳的負面回饋,我們應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持續前行,直至鑄造堅固的內在呢?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允許一切發生的人最好命:命好,只有一個祕訣:精神不受力,保持能量活下去。破解十大內耗場景、運用不受力工具,平常心看世事,鈍感力過生活。》,作者:何聖君)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