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罷免 理由書不該是謠言傳播站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台灣首次大規模、被罷免者全為在野黨、難掩「追殺」意味的首波罷免投票昨天落幕,結果出乎許多人預料「大罷免大失敗」。
這波罷免活動的來龍去脈,終究還會歸於政治而各持己見,政府權柄是否直接或間接涉入其中,也將因透明治理遙不可期而無從解密或澄清。這種信者恆信的溝通現狀與文化,著實不利國家社會未來發展,也讓民主素養持續處於淺碟化、民粹化的自嗨境界。
回顧本次罷免狂潮的制度運作過程,面對成案與否總是聚焦於程序面門檻,例如有效份數、幽靈連署、送達時間、領銜人資格等等。
但在程序面較勁的就是政黨動員實力與資源,加上不同政黨支持者特徵與投入度不同,因此成案率高低立判,遑論輿論質疑選舉罷免主責機關的行政中立。
從公共事務治理的專業訓練來看,必須從證據與理性的層面提出幾點反思,據此對選舉罷免成案與否的行政體制審議過程,提出制度變革建議。
首先從反思講起,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動員,其實可以從制度改善著手;在程序面門檻之外,中選會應該對「罷免理由書」內容進行實質審查,雖然這部分有賴審查成員組成結構的超然客觀,但上述期待不應是奢想、夢想,而是應該立即斷然改善或展現選務機關的超然中立。
從罷免活動的推進過程來看,試問有多少連署人、投票人耐心看完「罷免理由書」、「答辯書」內容?成熟的民主權行使應該以什麼為基礎,是主觀情緒還是客觀論證?街頭上許多的積極論述看來都是主觀情緒,或者是假裝為客觀論證。
只要詳細分析「罷免理由書」內容便能歸納出幾項典型論述,例如刪除預算損害民眾福祉、支持修法影響國安、問政表現怠惰不積極等等,也常見「可能、不利、不符合民意」等缺乏佐證證據用詞。
行政機關本於職權應該妥善實踐忠誠忠實的義務,本於法令中立客觀。若公告的選舉罷免文書內容涉及不實指控,中選會應有所動作。
回顧此次大罷免,罷團提出的種種罷免理由部分缺乏具體實證,也讓真真假假的訊息在網上流傳,成為另類「謠言傳播站」,加劇了對立。面對此次大罷免結果,期望賴政府反思,也期望行政機關能檢討此次大罷免過程中的可能疏漏,敦促台灣民主進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