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昨就診今「未應門」屍僵…二線四星勤指中心主任猝逝 保一總隊:震驚惋惜

天殘今舉行告別式 緋聞男友賀瓏現身悼念、全程不發一語

隔63年再處極刑!以色列擬起訴22哈瑪斯成員 傳絞刑伺候

向媽祖表態別只是形式

賴清德總統到拱天宮參香,祈求台灣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記者黃仲裕/攝影
賴清德總統到拱天宮參香,祈求台灣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記者黃仲裕/攝影

每年,白沙屯媽祖遶境活動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並成為各級政治人物表達敬意、呼籲國泰民安的重要場合。今年白沙屯媽祖的朝拜活動參與人數報表,超過卅二萬人,也吸引了總統賴清德與台中市長盧秀燕等政界要員的身影,這不但是一場大型的宗教活動,也是台灣當前政經局勢中的一個縮影。

白沙屯媽祖作為台灣重要信仰的代表之一,影響力深遠且多層次。對於台灣民眾而言,媽祖信仰傳遞的是一種對平安、順遂、安泰的渴望,這與民間的社會心態息息相關。政治人物在此時此刻的出現除了在與民眾分享這份精神上的寄託外,並表達了他們對國家未來的期望。

賴清德和盧秀燕的參與,在媽祖面前的跪拜,不應只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政治信號,表達對國家安定與民眾福祉的重視。特別是在兩岸關係複雜、國際政經形勢多變的情況下,政治人物藉由宗教的力量尋求一種精神上的支持與穩定,對台灣民眾來說,這種行為將會帶來某種安慰感,進一步強化對政府的信任。

在當前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局勢中,台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兩岸關係依然緊張,大陸對台政策的變化無常,美國高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也給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政治人物的朝拜行為其實是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

首先,媽祖作為海神,在歷史上被認為能保護漁民出海平安。隨著台灣的地理位置特殊,周邊海域充滿不穩定的風險,媽祖信仰也與台灣人民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在這種情境下,政治人物參與媽祖遶境,既是對這份信仰的尊重,也是一種以「國泰民安」為目標的政治象徵。

其次,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台灣經濟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全球化背景及貿易差距下,台灣需要不斷提升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政治人物藉由參與白沙屯媽祖的朝拜,無形中展現出政府對經濟穩定與民生福祉的承諾,這也是對民眾對經濟不安的心理安慰。

今年賴清德與盧秀燕等都親臨現場參拜,祈求「國泰民安」。在信仰場合露面不僅顯示自己對民間信仰的尊重,也是一種政治的象徵。他們的言行舉止特別會受到媒體和民眾關注與討論。但要真正實現「國泰民安」,政治人物不能僅止於現身與發願,更應以實際政策與作為,來體現對媽祖精神的尊重與落實。

例如,落實社會安全網、強化基層照護、縮小貧富差距,推動民生經濟發展等, 這些才是讓信徒感受到媽祖保佑的具體實踐。

媽祖信仰強調慈悲、包容與護佑眾生,若政治人物能將這些價值內化於施政理念與執政態度中,那麼所謂的「向媽祖表態」將不再是形式,而是一種真正成為撫慰民心、凝聚社會力量的實踐。

時至今日,白沙屯媽祖進香不只是一場全國性的宗教文化活動,更是台灣精神與文化的一種延伸。在人數年年破表的背後,映照出台灣人民對信仰、對善的追求不曾熄滅。

在這條粉紅超跑開出的信仰之路上,無論是信徒還是政治領袖都在尋求一種希望與承諾:為自己、家庭,也為整個社會國家的安定與和平。

民間信仰 白沙屯媽祖 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

影/查死亡連署藍台中黨部遭搜索2聲押 盧秀燕:太過分了!

賴清德將慶二戰歐戰勝利 牛煦庭:對日抗戰是否予盛讚

【重磅快評】只想清一色的賴清德果然沒放過盧秀燕

僑泰高中校慶盧秀燕、李多慧雙女神降臨!擠爆會場

相關新聞

向媽祖表態別只是形式

每年,白沙屯媽祖遶境活動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並成為各級政治人物表達敬意、呼籲國泰民安的重要場合。今年白沙屯媽祖的朝拜活動...

大屋頂下/借問賴清德是否獨裁者? 就在凱道 不用天安門

四二六的「反綠共/戰獨裁」凱道集會,建立了兩個命題,①「民進黨是綠共」,②「賴清德是獨裁者」。這兩個命題將深刻影響台灣未...

星期透視/大罷免的狐狸尾巴與照妖鏡

民進黨推大罷免日前有個插曲。民進黨發言人卓冠廷,在政論節目說賴清德已在中常會下「軍令」,要求卅五個藍委罷免案「全部都要過...

名家縱論/喧嚷浮誇 川普是更醜陋的美國人

一九五八年一本由兩位前海軍軍官博蒂克及雷德勒創作的政治小說《醜陋的美國人》,一出版就受到關注。該書描述美國在東南亞一個杜...

連署比當共諜慘 司法還能期待?

邇近司法處理大罷免連署案及共諜案時,無論聲(裁)押或交保,輕重各異、朝野有別,堪稱「連署比當共諜慘」;前此,兩起我國男子...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近期外送平台併購案之討論響徹雲霄,連勞動部也「參一咖」。不過將勞動力提供給外送平台的並非只有近年興起非典型就業型態的外送員而已,一般被僱用的如工程師、行政人員應該也都算在內,但為何外界討論「勞動權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