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左轉與對向2機車猛撞...永和7旬翁噴飛 頭部重創送醫亡

辯護團聲請勘驗2資料 柯文哲直呼:要押我就押,其他的先放

立院三讀!棄保潛逃最重關3年 不法關說可關5年罰50萬

「風險太大」關稅仍逾20% 美油氣、農產品短期難出口大陸

儘管中美互相在關稅上讓步,但美國部分農和油氣產品的進口關稅或仍保持在20%以上。圖為閒置在加州奧克蘭港碼頭的中國貨櫃。圖/路透
儘管中美互相在關稅上讓步,但美國部分農和油氣產品的進口關稅或仍保持在20%以上。圖為閒置在加州奧克蘭港碼頭的中國貨櫃。圖/路透

儘管中美互相在關稅上讓步,但在美國部分農和油氣產品的進口關稅或仍保持在20%以上。在此之下,機構認為,雖然降關稅為後續談判開了好頭,但由於關稅依然偏高,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短期內仍難以恢復出口至中國。

財新網指出,大陸和美國5月12日發布聯合聲明,雙方承諾將於2025年5月14日前降低部分先前加徵的關稅。然而,聲明未涉及2月至3月因芬太尼問題中美相互加徵的關稅。2025年2月,美國兩度宣布對大陸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2月4日,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產品加徵關稅,其中對原油等產品加徵10%關稅,對液化天然氣(LNG)加徵15%關稅。

今年3月,大陸再對美國部分農產品加稅,以反制美國「芬太尼關稅」。其中,對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徵15%關稅;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加徵10%關稅。聯合聲明同樣未提及大陸對美國農產品加徵的關稅是否會取消,因此美國部分農產品的進口關稅或仍保持在20%以上。

針對農產品,國際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評估機構阿格斯(Argus)指出,「降關稅為後續談判開了個好頭,但由於關稅仍在,現在中美之間難說會立馬恢復農產品貿易。」

事實上,美國是大陸第二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大陸從美國進口商品總值1,636.23億美元,主要進口農產品、機電、航空航太及光學、醫療儀器等商品。同時,美國也是大陸農產品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24年大陸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總額達275.95億美元,占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2.7%。不過,大陸農產品進口缺口短期可由巴西、烏克蘭等其他國家補充。

至於能源產品,財新網提到,大陸對美油氣產品關稅目前仍超過20%,該項產品進口短期內預計難以恢復。阿格斯表示,大陸首輪反制關稅已基本凍結大陸自美國進口LNG,今年3月後就已無美國LNG進口到大陸。海關數據顯示,今年2月,大陸自美進口LNG6.6萬噸,年減5.4%;3月不再有美國LNG進口數據。

阿格斯稱,關稅改變貿易流向,目前具有FOB(Free On Board,裝運港船上交貨價)靈活條款的中美LNG長協貨物大部分被轉銷往歐洲。

ICIS高級天然氣分析師徐菲認為,大陸買家仍處觀望狀態,料或將繼續暫停進口美國LNG。在目前25%的關稅水準下,部分城燃氣公司在特定市場條件下或可實現小幅獲利,但關稅前景仍不明朗。「在中美沒有完全談妥的情況下,大陸買家不會進口美國LNG,風險太大,需求也不夠旺盛。」

國務院 美國 芬太尼 豬肉 關稅

延伸閱讀

美中關稅戰還有未爆彈?美國對中課稅仍然最高,90天後關稅可能再增

中美將討論「芬太尼關稅」?陸外交部這樣說

美中休戰90天互降關稅 美對中降為30% 中對美降至10%

美財長:美中達貿易協議 代表「戰略性」脫鉤有進展

相關新聞

就業危機?陸網好奇台灣職場有無「35歲紅線」 答案讓很多人崩潰

大陸職場普遍存在所謂的「35歲危機」,亦即到了35歲不僅求職難,轉職不易,甚至容易淪為公司裁員主要對象。有大陸網友近日在...

美中降低加徵關稅90天 專家嘆未來仍有變數…建議出口商能出盡出

美中經過在瑞士的貿易會談後,同意降低加徵關稅90天。有中國產業專家表示,由於90天後關稅還有很大變數,出口企業應抓住窗口...

曾被爆炒至數十萬仍「一碼難求」 陸AI代理Manus開放註冊

大陸AI代理平台Manus於12日宣布,面向全球用戶開放註冊。此前,Manus曾因註冊碼被爆炒至人民幣10萬元(約台幣4...

「風險太大」關稅仍逾20% 美油氣、農產品短期難出口大陸

儘管中美互相在關稅上讓步,但在美國部分農和油氣產品的進口關稅或仍保持在20%以上。在此之下,機構認為,雖然降關稅為後續談...

京東Q1財報佳 淨利潤大增52%超預期

京東集團13日發布2025年第1季財報,淨利潤人民幣108億元(新台幣453億元),年增52%;營收為人民幣3,011億...

蘋果Q1領跑全球平板市場!小米首超聯想奪第三 華為排第五

國際市調公司(IDC)日前發布2025年第1季中國大陸平板電腦市場季跟蹤報告,數據顯示,調查期內,大陸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