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生物多樣性復育有成 瀕危物種逐年回歸

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在臉書分享桃園市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果,其中,瀕臨絕種的赤腹游蛇從個位數增加到28隻,二級保育類黃鸝、領角鴞也有穩定築巢紀錄。他直言,這些都是桃園透過跨局處整合與民間團體協力,才讓瀕危物種成功復育、生態環境逐年改善,希望桃園的生物多樣性可以一年比一年精采。
蘇俊賓指出,桃園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早年是許多台灣原生動植物的重要棲地。隨著城市發展,這些物種面臨存續挑戰,為此,市府整合農委會林保署、水務局、工務局、農業局與環保局等單位,並與桃園市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等民間團體合作,建立生態保護及復育網絡。
蘇俊賓提到,桃園的特殊地形地質,包括大漢溪切割的河階、崖線地形下的濕地湧泉、數千埤塘水圳及分布廣泛的黏土層,創造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環境。早期許多台灣原生動植物都在桃園採集記錄,如今在台大保種培育的台灣原生種紅鬚稻(鬼仔稻),也是在八德發現。
他強調,在都市開發過程中為生態留下空間,有計畫地創造生物多樣性環境,是市府的重要課題。「我們不只建設,也關注生物多樣性」,桃園市生物多樣性保育則聚焦於大嵙崁地質公園、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大溪南興社區一口田、大湳森林公園、大園華興池生態埤塘公園、許厝港溼地、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等重點場域。
蘇俊賓表示,近年桃園復育成果令人振奮,像是瀕臨絕種的赤腹游蛇在龍潭區八德里池塘,從2023年個位數增加到今年發現28隻;大園華興池成功復育長葉茅膏菜208株、寬葉毛氈苔81株、異蕊草63株,並在大湳森林公園建立第二處復育場所。
大湳森林公園鳥類已增加至84種,包含二級保育類黃鸝、領角鴞都有穩定築巢紀錄,翠鳥連續兩年在人工土堤築巢。楊梅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全台唯一台北赤蛙復育地,5月也發現71隻台北赤蛙,區內有鳥類38種、蛙類8種、爬蟲類17種。
許厝港濕地透過感潮濕地營造、電子圍籬、24小時水質監測等措施,打造友善棲地環境,目前記錄近250種鳥類,數量從4千多隻成長到近1萬隻,包含一級保育類黑面琵鷺、二級保育類唐白鷺及小燕鷗都逐漸增加。
蘇俊賓表示,這兩年多來每聽到好消息就畫一張圖卡,累積的桃園「生物多樣性圖卡」數量已可推出月曆。他感謝所有第一線團隊,包含各保育協會、巡守隊、環教志工及海岸巡護隊,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物種復育成功,展現桃園生態潛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