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雄「毒菇島」更扯?北市樹上曾長有「毒靈芝」

高雄連日雨不停,分隔島長出不少綠褶菇成「毒菇島」引熱議。北市過往也有野菇出沒,不只綠褶菇,也有無毒的雞肉絲菇、雨來菇等,樹上甚至長出木耳或靈芝。這些菇並非北市府栽種,公園處通常是巡查時順手摘菇或接獲民眾通報而剷除,避免民眾摘採誤食。
高雄鳳山鳳南路中央分隔島長出多朵綠褶菇,一度成為打卡熱點。也因大批好奇民眾任意穿越馬路、駐足搶拍,影響往來用路人安全,警方8月1日凌晨將菇摘除。
北市議員侯漢廷指出,高雄警方深夜徒手拔除,引起社會對於權責歸屬、應變機制與公共安全風險的質疑。北市同樣有廣泛分布的道路分隔島、公園綠地及行道樹穴,若遇極端氣候如長時間豪雨與高濕,也可能出現類似情形。
侯漢廷說,綠褶菇與可食菇類外型相似,誤食恐引發嚴重腸胃道中毒症狀。特別是兒童或飼主的寵物,如果因誤觸或誤食造成傷害,將引發嚴重社會與醫療風險。他要求市府明確釐清,北市若發生類似道路野菇滋生的權責歸屬、標準應變程序及後續防治措施,以保障市民安全。
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處解釋,真菌類生長分為「有性世代」與「無性世代」,前者是真菌「子實體」,這是我們看到的菇,通常在濕氣較高或下雨後幾小時內便會長出。野生菇生長需要相當營養源,草地因有土壤豐富腐植質,較容易出現菇類,例如曾摘過有毒的綠褶菇、無毒的雞肉絲菇和雨來菇等,樹上則容易長出無毒的木耳、有毒的靈芝等。
公園處說,真菌種類非常多,近期討論的綠褶菇顏色多為白色或淺褐色,子實體較平,也因具有毒性,呼籲民眾不要觸碰或摘取。
北市分隔島若有長菇等,是由公園處負責清除。公園處表示,公園綠地廣場每周會巡查1次以上、行道樹每月巡查1次以上;目前已請人員加強巡檢,如果發現轄管區域有菇類時,立即派員處理,後續也會蒐集菇類案例並宣導提醒民眾。去年接獲1件民眾反映貴陽街的人行道花台有綠褶菇,當時接獲通報後已立即拔除。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